人力资源是经济发展的第一要素,它的数量、质量以及配置是影响国家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
随着经济持续恢复,用工需求继续扩大,加之稳就业政策持续显效,就业形势有望保持总体稳定。经济规模的扩大必然带来市场需求的增加,带来企业用工需要的增多,促进就业形势总体好转。
1—9月,全国城镇新增就业1022万人。9月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0%。一批就业优先政策深入实施。其中,通过实施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就业创业扬帆计划,支持中小企业吸纳更多就业。1—9月延续实施阶段性降低失业和工伤保险费率、稳岗返还、一次性扩岗补助等政策,为企业减少成本1419亿元,支出就业补助资金809亿元。
组织实施“三支一扶”计划,全国共招募4.2万名高校毕业生到基层服务,其中为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选派4996名高校毕业生。举办劳务协作暨劳务品牌发展大会,开展防止返贫就业攻坚行动。截至9月底,脱贫人口务工规模3297万人。加大就业帮扶力度,畅通失业求职渠道,精准推荐岗位,1—9月失业人员再就业396万人、困难人员就业129万人。
突出高校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等重点群体,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1—9月,发放职业培训券899万张,延续实施技能提升补贴政策,开展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1300多万人次。
根据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3-2028年中国劳动力行业市场调查分析与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显示:
劳动力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劳动力指全部人口。狭义上的劳动力则指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口。在实际统计中,考虑劳动年龄和劳动能力两个因素的指标有劳动年龄人口和社会劳动力资源总数。
传统或者早期的概念中,劳动力指从事体力劳动为主的“劳工”,即“工人阶级”或产业工人。马克思理论把劳动力划分为生产部门的劳动者和非生产部门的劳动者。知识经济时代脑力与体力劳动者的差别已不表现在劳动的本质特征上。“员工”这一范畴被企业以及各类组织广泛使用。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我国16—59岁的劳动年龄人口在达到峰值9.2亿之后开始下降,去年年末是8.76亿人。这种劳动力供给量的减少是在供给高位上的放缓,我们国家仍然是人口和劳动力最多的发展中国家。
从结构上看,劳动年龄人口的减少,主要是大龄劳动力退出劳动力市场、数量下降较快,而青年劳动力数量则是稳中有增。据测算,今年需要在城镇就业的新成长劳动力1662万人,规模是创近年新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