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修复(ecological remediation)是在生态学原理指导下,以生物修复为基础,结合各种物理修复、化学修复以及工程技术措施,通过优化组合,使之达到最佳效果和最低耗费的一种综合的修复污染环境的方法。生态修复的顺利施行,需要生态学、物理学、化学、植物学、微生物学、分子生物学、栽培学和环境工程等多学科的参与。对受损生态系统的修复与维护涉及生态稳定性、生态可塑性及稳态转化等多种生态学理论。
我国首个海草床生态修复技术国家标准正式发布
近日,我国首个海草床生态系统修复技术国家标准《海洋生态修复技术指南第4部分:海草床生态修复》(GB/T 41339.4-2023)由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发布,并将于2023年12月1日正式实施。
据了解,此次《海洋生态修复技术指南第4部分:海草床生态修复》国家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资源部提出,由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牵头主导制定,规定了海草床生态修复的基本原则、总体流程、分析诊断、方案制定和方案实施等技术要求。
据介绍,海草是地球上唯一一类可完全生活在海水中的高等被子植物,其构筑的海草床是三大典型近海海洋生态系统之一和三大蓝碳生态系统之一,也是地球上最有效的碳捕获和封存系统之一,具有极高的生态服务功能。据统计,自1990年以来,全球海草床以每年7%的速率在减少,约有29%的海草床已消失。我国的海草床也遭到严重破坏,超过80%的海草床已完全退化。因此,如何加快海草床生态恢复成为我国海洋环保亟需解决问题之一。
据悉,该标准所提出的技术规范力求符合实际、便于操作,并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确保了海草床生态修复工作有标可依,填补了该领域的国家标准空白,为促进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技术支撑。标准实施后可形成规范的海草床生态修复流程,可引导和促进我国海草床生态修复工作科学发展,提升海草床的生态健康水平和功能服务效果,为海草床生态系统修复和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提供重要支持。
中国陆域生态基础分区
近日,自然资源部印发《中国陆域生态基础分区(试行)》(自然资办发〔2023〕19号,以下简称《分区方案》),将全国陆域生态系统在不同区域尺度上进行综合分区,旨在夯实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工作基础,为分区分类开展生态保护修复、生态监测评价预警等工作提供国家统一的基础性框架,为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和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提供技术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