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槽百度“太着急”的人,你不懂

万众期待下,百度终于在前几天交出了“文心一言”的第一份答卷。

作为国内乃至全球互联网大厂中第一个勇敢“站”出来对标ChatGPT的存在,百度发布会关注度直接拉满,也迎来了不少质疑。

图源:网络

从发布会召开之前,就开始流传确认伪造的、说是需要百度员工顶替“文心一言”回答提问的聊天记录截图;再到发布会结束之后媒体直接将“市值上损失XXX亿元”,当作了百度本次发布的成绩总结;甚至是上手实测之后,实际使用口碑有所反弹,许多人又开始吐槽“百度太急了”。

全方位地吐槽与讨论,着实让百度久违地、狠狠地火了一把。

虽说百度的确选择了录制而非现场演示,但关键还是在于ChatGPT让人们自己提前形成的“高期望”:所有人从心底不希望中国错过这次重要创新变革机会,因此将“文心一言”设定在了能够与GPT3甚至GPT4相匹敌的高期望上,自然无法避免将几者进行比较。

而百度选择尽早发布文心一言,恰恰也是考虑到时机——为了抓住大模型这次关键AI变革,百度已经没有时间磨蹭,必须往前赶。反倒是那些吐槽百度“太着急”的人,才是真的不理解这次变革的重要性,更没有看清紧迫的形势。

大模型,一个即将进入的AI新时代

图源:百度智能云

提到AI的落地应用,许多人并不陌生。

包括百度在内的中国科技公司们,通过自己研发AI技术栈,并且打造开放的能力平台,已经助力相当多的企业实现了包括语言理解、文本审核、文字识别、图像审核、图像识别在内的AI基础能力落地。

与过去这些单一功能、细分行业场景的AI能力对比,ChatGPT和“文心一言”带来的不仅仅是自然语言处理(NLP)技术的跃升,更是算力时代“大模型”变革到来的昭示。

在上一波,由CNN卷积神经网络模型为核心的计算机视觉技术,开启的AI应用落地浪潮中,很多想积极尝试AI的企业都遇到了同一个难题:想利用AI,但是独立收集和标注数据的成本实在太大;大部分的AI数据集和神经模型也无法直接跨领域使用。

最终整个AI市场走入了“孤岛式”的发展节奏,在几个容易应用AI的行业(如安防、翻译、语音识别、自动驾驶)被覆盖之后,AI的商业应用就陷入了“停滞”。这种“停滞”背后,体现的是上一代AI“智慧能力”的有限,只能解决相对简单的特定问题。

(责任编辑:AK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