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那个都说,沂蒙山好……清风微拂,万物沐春。曲折蜿蜒的山间小道上,一辆白色的工程车灵巧穿梭,高铁“守隧人”又开始忙碌起来。
这已是毕雨佳来到日兰高铁的第5个年头,作为沂蒙老区第一批高铁桥隧工,他对管内每一座隧道的技术参数,都是如数家珍。“一年365天里,我有超过300天的时间都在它们打交道。”毕雨佳说,“从建设施工,到开通运营,再到每天的养护维修,感觉自己就像爹妈一样,看着孩子一点点成长。”
按照计划,今天他们需要对莒南北站附近的3座隧道进行全面“体检”,为了不影响高铁正常运行,他们将隧道外部和周边设备的巡检安排在了白天,而隧道内部的检查,则需要等到凌晨列车停运后进行。
沂蒙山区地形复杂,高铁沿线更是多有山地丘陵地带,常常是一座山连着另一座山,这次的检查对象就是如此,两座隧道首尾相连,中间的直线距离只有不到3公里。一番颠簸过后,毕雨佳他们把工程车停在了山坳位置,为了提高检查作业效率,他们决定先利用无人机对隧道上方的土体、植被、岩石情况进行整体观测,确定排查重点。
隧道入口的正上方有着两张巨大的“天网”,由笔杆粗的钢索编制而成,一张紧紧包裹在几乎垂直的岩壁上,对整个岩体起到加固和防护的作用,另一张则像一只张开的大手,承接着上方可能滚落的碎石和杂物,防止掉落到下方线路影响列车的开行。“这是主被动防护网,是我们每次的检查重点之一。”毕雨佳与同事对照无人机传回的视频画面,手搭凉棚眺望着山顶,回头告诉记者,“汽车上不了山,剩下的路咱们只能走上去了。”
由于山体坡度较大,为了便于日常检修作业,就在前不久,毕雨佳他们沿着防护栅栏修筑了一条检查通道,站在山脚抬头望去,曲折的小道仅容一人勉强通过,成百上千个台阶一眼望不到头,常人看上一会都要眼花,稍有不慎就可能踏错踩空,作业人员不得不扶着栅栏小心前行。“这已经方便很多了,往年我们没有这种通道,要想上到山顶那真得手脚并用往上爬。”毕雨佳指着将近40°的山体感叹。攀登途中,他们还要时刻注意隧道外侧的排水沟和泄水口,看是否存在淤堵,“山上经常会有枯枝杂草、碎石土块之类的淤积在排水沟里,现在不清理的话,等到了雨季就可能造成隧道排水不畅,这种活就得干在前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