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财政形势报告2023:从土地财政向股权财政转型

文:任泽平团队

导读

过去一年,中国财政持续发力,通过实施大规模退税降费等政策,帮扶企业特别是为中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渡过难关,在稳就业、保民生等层面发挥突出作用。2023年稳增长放在首位,财政政策加力提效,同时兼顾可持续性,防范化解隐性债务风险,更加有力地支持经济复苏。

当前财政形势呈现五大特点:1)一般公共财政整体呈现“收减支多”,2022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比增长0.6%,支出同比增长6.1%,收支缺口达5.7万亿元;2)分区域看,财政收支压力分化,22个省市财政收入负增长,财政自给率东西差异较大;3)从收入结构看,税收收入下滑、非税收入大增,同比分别下降3.5%和增长24.4%;4)从支出结构看,在稳增长、保民生、防疫情要求下,财政惠企裕民,支出责任扩大,教育、社会保障与就业、卫生健康位居前三;5)政府性基金收入7年来首次负增长,下降20.6%,主要受地方政府土地出让收入拖累。

财政背后的深层次问题:“房地产-土地财政”模式难以持续、地方财政财权事权不匹配、地方隐性债务负担。一是过去我国地方政府高度依赖土地财政,房地产的直接税收及土地出让收入贡献财政收入超三分之一,地价占房价6成左右。随着人口见顶,房地产正处在长周期拐点,土地财政长期的可持续性低;二是地方政府财权事权不匹配,收入增长乏力、支出责任增加,当前经济复苏处于爬坡期,收入恢复速度有待进一步提振。三是地方政府存在偿债压力,注意隐性债务风险。

建议:短期开源节流,长期靠转型改革,以时间换空间,减轻对土地财政、隐性债务的依赖,培育新基建、新能源、新引擎,从土地财政向股权财政转型。当前稳经济、扩内需仍是主要矛盾,财政政策加力提效,财政收少支多的形势难以短期内扭转。需开源节流,稳地产,激发民间投资积极性,将有限的财力用在新基建、新能源等关键领域,短期提振内需,长期提高经济潜在增长率。长期来看,一是政府精简冗员,减轻财政负担;二是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提振信心做大分母;三是防范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利用好中央杠杆空间,平衡财权与事权;四是促进土地财政转型,加力发展新基建、新能源等产业建设,培育地方产业高地,推动高质量发展;五是从土地财政转型股权财政,当前已有部分地方政府的超前意识摆脱房地产的依赖,联通产业链、打造地方特色产业集群。例如,安徽加速建设以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为代表的新兴产业聚集地,常州大举“新能源之都”建设,通过股权投资孵化企业并拓宽财政收入渠道。

(责任编辑:AK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