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教师韦东奕出的一道数学题被初二学生解出的消息,勾起了就读于陕西一所高校的郝圆圆的兴趣。搜索这位北大教师的相关资料时,他偶然间发现,“哈佛大学破格邀请韦东奕入学”竟是一则谣言。最初看到相关消息,郝圆圆没多想,只觉得这位拎着矿泉水和白馒头、大脑中却装满智慧财富的北大教师更让人肃然起敬了。直到看到韦东奕亲自辟谣,他意识到,这大概是造谣者借韦东奕来博取流量的戏码。
就读于湖南一所高校的杜松霖曾因网络谣言而恐慌。“高考完的那个暑假,看到有网友造谣说‘高考试卷泄露了,有可能会出现重考’,虽然第一反应是不相信,但还是因此产生了一点焦虑情绪。”
社交媒体时代裹挟着“爆炸”的信息来临,“人人都有麦克风”的便利也带来网络谣言容易快速产生和传播的副作用。中国青年报·中青校媒就网络谣言相关问题面向全国各地的大学生发起问卷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2911份。调查结果显示86.95%受访者留意到了网络谣言的存在,包括关于社会热点事件的谣言(72.79%)、关于某个个人的谣言(64.24%)、关于突发公共事件的谣言(61.87%)、关于某个社会机构或组织的谣言(35.35%)、关于某类人群的谣言(34.46%),等等。
超四成受访者曾受网络谣言负面影响
河南一所高校的赵默深知被网络谣言“中伤”的难过。她曾看到一位明星陷入一个热点事件,许多人在网上群起而攻之。“这件事明星本身没有什么错误,但很多人骂得非常难听。”实在看不下去的赵默忍不住在评论区表达了自己的看法,一些网友很快将情绪转向了她,在她的评论下发文批评她、甚至辱骂她。让她更加没有想到的是,没过多久,这位明星的粉丝也来攻击她,说她是“黑粉”,声称她的评论给明星招致了更多人的攻击。有人专门把她的评论截图发到网上,告诉更多网友她是“黑粉”,导致越来越多人向她的个人账号发起进攻。因为一句评论,就被以讹传讹成“黑粉”,表示自己只是一个爱打抱不平的“纯路人”的赵默感到很委屈。
即便不是被造谣者,来自天津一所高校的程津津也感到,谣言离自己并不遥远。比如掀起食盐购买热的“盐水漱口可以预防新冠”,“网友们稍不留神,就会掉入网络谣言的陷阱。”在她看来,网络谣言的危害重重,一则具有针对性的谣言可能对被造谣者造成很大的舆论压力,让其产生情绪甚至心理问题;“某某植物治百病”“这个习惯让你活到九十九”等饮食、生活习惯类的谣言,也会对缺乏信息辨别能力的群众带来错误引导,甚至引发焦虑。
随着网上生活在人们生活中占比越来越高,网络谣言正在或多或少地影响着每个网民。中青校媒调查显示,43.39%受访者曾受到网络谣言的负面影响。其中,10.07%受访者自己曾被造谣、身心受到伤害,37.48%因网络谣言而焦虑、恐惧,73.34%认为浏览谣言浪费了自己的时间。此外,受访者意识到,网络谣言会给社会和他人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如对被造谣者造成伤害(82.76%)、导致公众情绪波动和焦虑(68.02%)、扰乱社会公共秩序或造成经济等方面的损失(66.78%)、无端占用公共资源(64.27%)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