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软为何总能重返浪潮之巅?

文 | 孙静

01 「牛得不像微软」

2010年3月3日,微软前CEO鲍尔默在媒体面前强撑自信。他说,「终有一天,必应将超越谷歌。」

这个许诺被加了一个模糊的期限:数年,或十几年之内。当时谷歌在美国搜索市场份额高达65%,必应只有11.3%。

13年过去了,谷歌在全球搜索市场份额超过90%;第二名必应,仅占约3%。差距在进一步拉大。

不过就在这个月,一个新的变量出现了——OpenAI 推出的ChatGPT正以狂扫全球的姿态,展示AI技术突破可能带来的颠覆性。而作为OpenAI的投资人之一,微软在应用落地上近水楼台。整合了ChatGPT的新必应,成了全球用户体验AI「暴力美学」的传送门,风头一时盖过谷歌。

乘着这股春风,微软又甩出一个王炸,GPT-4全面接入Office全家桶,AI办公助手Microsoft 365 Copilot将重塑12亿打工人的生产力。

硅谷AI领航员的荣耀,就这样从谷歌转移到了微软。

「牛的不像微软……这彻底颠覆了我对微软的印象,一个48年的公司再次焕发青春活力,史无前例。」前谷歌科学家、出门问问创始人李志飞在朋友圈分享了他所受到的震撼。

一名前微软科学家在同《降噪NoNoise》交流时提到,在最近10年AI领域的角力中,微软其实一直处于下风,吸引到最顶级的人比谷歌少,OpenAI的专家也不愿意去微软,所以微软不得不通过在外部投资来防止落后太多,「想不到投中了一个宝贝」。他认为,如果微软内部已经有非常强的部门,也可能不会在外部投资。

据《财富》杂志报道,微软曾经尝试聘请一位重量级的人工智能科学家,但未能成功。一名曾参与创建AlphaGo的谷歌科学家曾在2016年直言:「现在没有人会为微软工作,因为他们给的钱太少,而且对自己的期望也很低。」这多少印证了一点,微软创新力不足,对AI顶尖人才的吸引力不够。

那该如何解释48岁的微软再次站上了浪潮之巅?

「好像是一种周期律,本来占优势的一方容易懈怠大意而错失机会(比如谷歌),劣势的一方积极思变而抓住了机会(比如微软)。」上述受访者从竞争博弈的角度看待这个问题。

一名大模型创业者则开玩笑说,「做对了关键决策。准确地说,是命运女神敲门的时候没有躲。」

(责任编辑:AK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