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工合成高分子材料得到了广泛应用,仅用了几十年时间就凭借其性能、成本以及材料改造便利性等方面优势,成为与天然材料并驾齐驱的材料,甚至产生了"以塑料代替金属、木材"的发展趋势。
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快速发展,人工合成高分子材料在生产、使用和废弃过程产生的污染问题逐渐暴露,成为了这种材料的"附带伤害",并随着其在各个领域的应用,渗透进人类社会的"毛细血管"中。随着"白色污染"生态问题的日益凸显,严峻的环境压力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发展绿色可循环经济逐渐成为全球共识。
2023生物可降解塑料产业化发展布局
生物可降解塑料根据降解程度可分为部分降解和完全降解,其中,淀粉基塑料只能部分降解,而具有代表性的生物基可降解塑料PLA及石油基可降解塑料PBAT能够完全降解。这两种材料目前已经具备产业化生产能力,各厂商也加大了布局力度。
我国废弃塑料产生量大、回收比例低,白色污染问题严重。塑料是现代化工行业最重要的材料之一,然而使用后的废弃塑料制品具有数量大、分布广、难回收等特点,形成了全球都非常关注的“白色污染”问题,不仅污染环境、危害健康,还占用宝贵的土地资源。
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22 年,我国塑料制品总产量 6901 万吨。根据中国物资再生协会再生塑料分会统计,2022 年我国产生废弃塑料6300 万吨,其中回收量仅有 1890 万吨,占比 30%,而填埋量为 2016 万吨、焚烧量 1953 万吨,分别占比32%和31%,直接遗弃的占比 7%。
焚烧易产生有毒有害气体,从而对大气造成污染,填埋会占用大量土地资源,并严重妨碍地下水的流通与水的渗透,直接遗弃到大自然的塑料制品降解时间需要几百年,这几种方式都对自然环境造成严重破坏。
我国出台史上最严“禁塑令”。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生态环境部在 2020 年1 月19塑令”《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计划到2020 年底,我国将率先在部分地区、部分领域禁止、限制部分塑料制品的生产、销售和使用;到 2022 年底,一次性塑料制品的消费量将明显减少,可降解塑料将替代该类产品;到 2025 年底,可降解塑料产品开发应用水平进一步提升,重点城市塑料垃圾填埋量大幅降低,塑料污染得到有效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