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证是一项由认证机构证明产品、服务、管理体系符合相关技术规范、相关技术规范的强制性要求或者标准的合格评定活动。认证机构是作出认证决定、出具认证证明的第三方组织,认证的依据是相关技术规范、相关技术规范的强制性要求或者标准,认证对象包括产品、管理体系和服务。
质量认证,被称为质量管理的“体检证”、市场经济的“信用证”、国际贸易的“通行证”,已成为全球普遍采用的质量信用工具。
截至目前,我国共批准设立1261家认证机构,累计颁发有效的产品、管理体系、服务认证证书361万余张,获证组织突破100万家。
从我国质量管理体系获证企业所属行业分布来看,获证企业占比最大的是制造业,达到57.81%,反映了制造业整体质量提升需求较高;2022年度,获证企业增幅最快的行业是住宿和餐饮业,同比增幅19.35%。
我国目前各国民经济门类和社会各领域都已推行认证制度,形成了涵盖产品、服务、管理体系等各种认证类型。通过认证的传导反馈作用,引导消费和采购,形成有效的市场选择机制,倒逼生产企业提高管理水平和产品、服务质量,增加市场有效供给。
根据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3-2028年中国认证服务行业市场前瞻与未来投资战略分析报告》显示:
我国将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定位现代服务业、高技术服务业、科技服务业的重要门类,且从服务认证的统计结果可看,健康、养老、家政、金融、数字工程等服务认证领域发展迅猛,服务认证的机构数量、证书数量、获证企业数量均大幅度增长。
2021年我国认证服务业营业收入共计362.46亿元,其中,大型认证机构(300人以上)营业收入211.89亿元,规模以上(年营业收入1,000万元以上)认证机构营业收入348.74亿元。
认证服务行业发展研究分析
认证服务是高技术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科技服务业,是国家质量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当前已经融入到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各个领域,是推动质量强国建设的关键保障,是建立和维护生产秩序、贸易秩序、社会秩序、国家秩序乃至国际政治经济秩序的重要工具。
作为控制质量和传递信任的重要手段,质量认证能够有效支撑国际贸易和可持续发展。一个国家参与质量认证国际合作的能力和水平,体现其质量认证体系的发展水平和国际影响,直接关系该国的贸易便利化程度和国际竞争力,反映其开放程度和参与国际治理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