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灾害主要是指以自然因素或者人为活动引发的灾害,能够直接或间接危害人类安全,并给社会和经济建设造成损失的地质事件。
例如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缝、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岩爆、坑道突水、突泥、突瓦斯、煤层自燃、黄土湿陷、岩土膨胀、砂土液化,土地冻融、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及沼泽化、土壤盐碱化,以及地震、火山、地热害等。诱发地质灾害的因素分为天然的和人为的。因此按动力成因,地质灾害也可分为自然地质灾害和人为地质灾害两大类;其中自然地质灾害发生的地点、规模和频度,受自然地质条件控制,不以人类历史的发展为转移;人为地质灾害受人类工程开发活动制约,常随社会经济发展而日益增多。
地质灾害防治行业是指采用工程技术和地质技术手段,针对地质灾害形成发展和防治的行业,主要包括防止和减缓地质灾害的技术服务、防治设施构筑、灾害治理、灾害调查、灾害评估和灾害应急等,是体现地质科学实践和社会服务的重要领域。
地质灾害防治行业政策
自2012年以来,中国地灾防治工程行业协会组织制订了地灾防治调查评价、勘查、设计、施工、监理、监测预警、应急、预算、信息系统、综合管理等10大类标准规范的编制框架,编制完成并发布试行后,经过进一步修改完善再上升为行业标准、国家标准。截至目前,涉及我国地质灾害防治行业的各类标准已发布和审批88项,我国地质灾害防治标准体系也初步形成。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3年我国地质灾害防治投资金额为123.54亿元,2022年我国地质灾害防治投资金额在228.78亿元左右,地质灾害防治投资金额的增长为地质灾害防治行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地质灾害防治行业现状
2022年,全国共发生地质灾害 5659 起,较2021年增加898起。其中滑坡 3919起,占比69.25%,崩塌 1366起,占比24.14%,此外,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占比较小,不超过4%。
地质灾害是自然灾害中最具破坏力和危险性的一类,可以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生态环境破坏。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2 年我国地质灾害共造成直接经济损失 15.03 亿元,同比减少53.03%。2015至2022年历年总直接经济损失为235.76亿元。共造成 90人死亡,人员伤亡数量为140人。
地质灾害防治能够有效减少灾害的发生和影响,保护公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其次,地质灾害防治对于社会经济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2022年,全国各级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共计派出专家及技术人员90.2万余人次,排查巡查隐患点309.8万余处次(重复计数),紧急处置各类地质灾害险情或隐患14237处。2022年全年共成功预报地质灾害321起,涉及可能伤亡人员7226人,避免直接经济损失6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