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海洋科技创新持续增强,智能型无人系统科考母船“珠海云”正式交付使用;我国海上风电机组首次进入日本市场,成功交付3台3兆瓦风电机组;渤海垦利6-1油田4座智能化无人平台顺利投产;天津港集团建成全球首个全物联网集装箱码头;杭州水处理中心成功签约阿尔及利亚30万吨/日海水淡化项目。问卷调查显示,超过六成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业企业营收实现同比增长。
海洋产业步入数字化转型关键期
我国作为海洋大国,有效开发海洋资源、持续形成海洋经济发展新动能至关重要。从海洋自然地理资源来看,海岸带发展是海洋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领域,如今迎来了数字化助力的关键时期。
在近日举行的2023年粤港澳海洋合作发展论坛院士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丁德文表示,将海岸带生态环境作为整体进行思考,并在现代数字化蓝图指导下实现海岸带绿色化、数字化发展,推动海洋经济、海洋产业在国民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
海洋高质量发展最终还是要靠科技,而人才是科技创新的核心。将海洋经济作为探索打造新发展格局战略支点的重要路径,仍需进一步加大力度激活政策、人才、资金等多要素支撑力度。
未来应加快海洋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突破,加大对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政策支持力度,加快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的体制机制创新与政策突破,例如探索海域使用权立体分层设权,积极盘活低效利用的海域和岸线资源。
从金融支持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角度,交通银行广东省分行党委书记、行长杨勇提出,金融服务业应推动蓝色金融模式创新,进一步打通在海洋资源利用、海洋科技转换等方面的痛点、卡点,从海洋产业空间布局、现代化海洋产业体系建设、海洋经济绿色低碳转型等领域着手全面提升金融资源配置效率,助推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
根据中研普华研究院《2023-2028年版海洋经济项目可行性研究咨询报告》显示:
近年来,我国粮食生产连年丰收,14亿多中国人的饭碗端得越来越牢、越来越稳。但同时,伴随经济社会发展和城镇化水平提高,城乡居民食物消费结构不断升级,尤其对动物性蛋白的消费需求呈现刚性增长,导致饲料粮供需缺口持续增大。面向2035年,我国国民收入水平将迈入中等发达国家行列,食物消费结构还有很大的升级空间,陆地生态资源环境约束将更加趋紧,粮食和主要农产品供给面临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