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机器人行业简述
康复机器人作为医疗机器人的一个重要分支,它的研究贯穿了康复医学、生物力学、机械学、机械力学、电子学、材料学、计算机科学以及机器人学等诸多领域,已经成为了国际机器人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康复机器人已经广泛地应用到康复护理、假肢和康复治疗等方面,这不仅促进了康复医学的发展,也带动了相关领域的新技术和新理论的发展。
康复机器人研究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1990年后进入全面发展时期。其中最早实现商业化的康复机器人是英国Mike Topping公司1987年研制的Handy 1,其具有5个自由度,可帮助残疾人在桌面高度吃饭。目前,功能多、自动化程度高、多自由度的牵引式、悬挂式康复机器人广泛应用于康复护理、假肢和康复治疗等方面。
国外的康复机器人在临床应用早于国内,一些国际知名的康复机器人制造商如Hocoma、ReWalk、EKSO Bionics等已经推出了一系列外骨骼机器人产品,应用于脑卒中、脊髓损伤、帕金森病、肢体残疾等患者的康复治疗中。
国内智能康复医疗器械产业存在起步较晚,人员、设备匮乏等问题,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医疗需求的不断提高,智能康复医疗器械行业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正处于快速发展期。国内从事康复机器人的企业主要包括埃斯顿、璟和机器人、大艾机器人、傅利叶智能、睿瀚医疗、安阳神方、迈康信、尖叫科技、迈步机器人、程天科技等。
根据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3-2028年康复机器人行业竞争格局及“十四五”企业投资战略研究报告》显示:
康复机器人市场刚性需求存在供应缺口,潜在市场增长空间巨大。康复机器人市场刚需主要来自患者治疗需求以及康复医师劳动力替代需求两个方面。一是社会人口结构呈老龄化趋势,脑卒中发病率及致残率持续增长,未来患者治疗需求存在供应缺口;二是康复医师劳动力替代需求,康复机器人因其易于进行繁重反复训练操作的优势,可以填补康复医师劳动力的供应缺口,存在较大市场增长潜力。
从需求端角度来看,康复机器人面向的康复患者主要为:脑卒中(50%),脊髓损伤(10%),骨折后遗症(40%)。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增加了致残几率,残疾人年龄结构呈倒挂金字塔型。截至2021年,我国康复需求总人数达4.6亿人,其中肌肉骨骼疾病患者数量为3.2亿人,同年,我国残疾人数超8500万,得到基本康复服务仍占小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