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剧(英语:Musical theater,简称 Musicals),早期译称为歌舞剧,是一种舞台艺术形式,结合了歌唱、对白、表演、舞蹈。通过歌曲、台词、音乐、肢体动作等的紧密结合,把故事情节以及其中所蕴含的情感表现出来。虽然音乐剧和歌剧、舞剧、话剧等舞台表演形式有相似之处,但它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对歌曲、对白、肢体动作、表演等等因素给予同样的重视。音乐剧在全世界各地都有上演,但演出最频密的地方是美国纽约市的百老汇和英国的伦敦西区。
中国音乐剧行业市场规模 音乐剧行业运营格局分析
音乐剧是20世纪出现的一门新兴的综合舞台艺术,集歌、舞、剧为一体,广泛地采用了高科技的舞美技术,不断追求视觉效果和听觉效果的完美结合。同时,西方的音乐剧在百年多的商业表演经验中总结出了一套成功的市场运作手段,并且创作出一系列老少皆宜的优秀剧目,使这一艺术形式突破年龄、阶层等客观因素的局限,广受观众的喜爱。一些著名的音乐剧包括:《西区故事》、《西贡小姐》《悲惨世界》、《猫》、《歌剧魅影》、《奥克拉荷马》、《音乐之声》、《Q大道》等等。
大麦戏剧厂牌在疫情期间做过调研,音乐剧观众呈现更年轻化、更悬殊的性别比例,以及更多频次的高消费。年轻女性观众占比增加,“95后”“00后”消费群体不仅在一线城市显著,在二线城市也达到40%。
根据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0-2025年中国音乐剧行业运营格局分析及投资趋势预测报告》显示:
根据《2021中国音乐剧指南》发布,疫情前,中国音乐剧演出市场发展趋势很好,从2016和2017年开始,演出场次、观众、收入都一直在增长,至2019年共演出2655场,同比增长5.4%;观众数量达到213万人次,同比增加29.5%;票房收入突破六亿元,同比增长37.1%,已经达到了行业近几年的最高峰。
当前,中国引进音乐剧出品机构数十家,海外音乐剧公司在中国成立的企业也参与其中,例如上海上实倪德伦、奈尔可(上海)文化等。中国引进音乐剧的机构根据自身资金实力来确定引进剧的品种,大机构拥有强大的资金背景,青睐引进制作演出流程成熟但成本高昂的百老汇和伦敦西区音乐剧,小机构由于规模小难以承担庞大的开支,选择较小开支的小语种音乐剧是更加保险的做法。
如今诸多利好数字背后却潜藏着至今仍未逾越的发展壁垒,首先不可不提的便是难以摆脱的引进依赖症,即音乐剧的票房增高主要来源于原版引进音乐剧或改编为中文版的作品,票房占比能达到整个市场的七成,而真正的国内原创音乐剧却只实现不足三成的票房占比,且平常上座率也不足五成,与原版引进音乐剧实现平均六成、部分可达九成的上座率相比,形成鲜明的反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