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一基金会发布的最新调查显示,65.1%的受访民众认为台湾有缺电问题,61.7%的民众认为台湾电力公司(简称台电)巨额亏损主因是民进党当局错误的能源政策。
随着台湾地区选举的升温,岛内民众不满已久的当局能源政策被各方反复讨论,“拥核”或“非核”争议成为一段时间以来岛内热烈讨论的话题之一。
民进党主导的台湾“2025非核家园”目标进入实施的倒数阶段,当局多位主事官员频繁强调“供电无虞”。但现实情况是在2022年台湾各项能源发电量占比中,民进党诉诸优先发展的绿能为8.3%,这一进度距离最初设定的目标(20%)甚为遥远。
当其他原本支持“非核”的国家和地区相继出现政策转向,台湾在这一议题上的偏执态度在民众看来更显尴尬。台湾是否能如民进党预期的“不再缺电”?“非核”究竟是否适合台湾?若“拥核”,又有哪些问题待解?
“非核”进度缓慢
检视民进党当局的“非核家园”进度,原计划是到2025年时发电量占比为燃气50%、燃煤30%、绿能20%,近年由于台湾用电大幅增加、绿能进展不如预期,当局在去年中旬将绿能目标降至15.1%。
今年3月,台电核二厂2号机“除役”,又蒸发了台湾近百万千瓦的发电量,原准备接替的天然气大潭电厂8号机直到6月下旬才传出“点火在即”的消息。台电发言人对此称,因应办法是协调苗栗、台中、南部地区多个机组并联发电,合计130万千瓦,将大于核二厂2号机装置容量,再辅以太阳光电调度、水力发电等,声称有信心电力调度“不会有问题”。
但在新竹清华大学原子科学院工程与系统科学系教授叶宗洸看来,今年实际少掉的电力达到160万千瓦,供电相当吃紧;夏季台湾面临用电考验。还有专业人士忧心,替代方案中涉及的苗栗通霄小型机组,要想让它立刻运转,如同“赶鸭子上架”,一不小心可能发生大停电。就连今年被民进党延揽为智库负责人的和硕董事长童子贤,也对台湾目前的绿能储备表示“七分期待、三分悲观”。
台湾民众对去年3月3日的全台大停电还记忆犹新,不时出现局部停电冲击着人们的生产生活。今年7月1日,全台平均电价上调8.4%,高压、特压电产业用电大户调涨15%。以半导体为代表的电子产业无疑是高耗能产业,低电价是台湾相关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重要优势之一。民进党当局将电价上涨压力转移到用电大户身上,且无法解决尖峰时刻供电不稳问题,如何留住相关产业链被打上了问号。
许多产业界人士保守估计,即便涨价引发强烈反弹,也仍未反映“非核”能源政策酿就的电力危机。四年政治“冻涨”后的突然涨价,恐只是全球能源涨价催化下的今年电价“第一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