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长假结束了,今早起床才发现又累又困,望着床前的电脑,好想睡个“回笼觉”。
回笼觉,大家并不陌生,就是指在起床后又想继续多睡一会儿的过程。
回笼觉被认为是补充睡眠的方式。偶尔来一场回笼觉,普遍觉得是一种享受,但也有人回笼觉后头昏脑胀,并没“解乏”,甚至对身体不利。
(图片来源:soogif)
“回笼觉”更养生,是真是假?腾讯医典和大家聊聊这个特殊的“睡觉”事。
一种说法,回笼觉原来叫“回龙觉”。古时候皇帝每天要早朝,在朝堂上听完大臣们汇报、处理完政务后,再回去重新睡一下觉。
皇帝被称作“真龙天子”,他睡过的,也自然就被叫做“回龙觉”了。
(图片来源:soogif)
还有一种说法,在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耕时代,普通老百姓每天劳作非常辛苦,赶上农忙时节,天不亮就起床下地,他们是无暇睡觉的,只能挤出时间,或因天气原因无法出工,重新钻回“被窝”睡个回“笼”觉,才能弥补不足的睡眠,适应农耕忙碌的季节。
在理想的睡眠觉醒状态里,人们疲惫时,会直接上床睡觉,让身体睡到自然醒,精力充沛,体力恢复后,起床完成一天的生活。
然而人在自然醒的前1小时,身体和大脑其实已经开始“着手准备工作”了:体温逐渐上升,睡眠越来越浅,释放皮质醇和多巴胺等激素;大脑由抑制状态向兴奋状态过渡。
(图片来源:soogif)
此时,若因为环境嘈杂、闹钟声响等“惊扰”了没有准备好的由睡眠过渡到觉醒的自然流程,强行缩短“清醒程序”,大脑的兴奋过程就不充分。
如果睡眠总的时间不足,加上这种长期的破坏自然睡眠觉醒的生理过程,日积月累的“睡眠债”会导致精力不足、头昏脑胀、眼睛干涩、情绪波动,人际关系紧张,还可能增加患高血压和心脑血管疾病、代谢性疾病,以及焦虑抑郁、认知功能损害的风险。
(图片来源:影视剧《憨豆先生》截图)
人脑在进化过程中会启动自我保护机制,在严重缺乏睡眠的状态下,日间会感觉困倦,会自动发出浅睡眠的指令,让人在醒来之后赶紧重新入睡一会,这样就能满足这种“欠债”的需求,令人觉得身心愉悦,神清气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