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化腾在腾讯的内部员工大会上给予了视频号高度评价,称“WXG最亮眼的业务是视频号,基本上是全场的希望”。这一观点引起了外界的广泛讨论,似乎属于视频号的故事正在朝着下一个短视频巨头的方向发展。
马化腾在会上表达了自己对视频号未来的期许“希望能更贴近交易,把电商闭环做好。”这句话背后,包含着腾讯对电商、短视频蛋糕的垂涎,自然也包含着游戏、零售、长视频业务的暂时受挫。
想要成为下一个“抖快”,腾讯的优势仍然在于月活规模达12亿的微信,以及由公众号、小程序、企业微信等共同构成的微信生态。只从月活的角度看,视频号较“抖快”有明显的优势。但如今互联网行业流量红利见顶,竞争的核心正在转移。视频号想要真正发挥12亿月活的潜力,仍有很多功课要补。
买不来的电商梦,跑不出的短视频
梳理腾讯在电商行业的奋斗史不难发现,腾讯作为最早的“三巨头”,是第一批吃电商螃蟹的公司。而如今一聊到电商,我们脑海中最先浮现的名字,却是淘宝、京东、拼多多。
今天的缺席,还要从2005年说起。
当年9月,腾讯上线Paipai.com(拍拍)。那时国内电商混沌初开,淘宝刚成立2年多,京东还尚处于初创阶段。与当时的对手们相比,腾讯的优势与现在一样:用户多,那时QQ的同时在线人数超1000万,用户总数超5.9亿。借助QQ的流量池,Paipai.com运营不到100天就进入全球网站流量排行榜前500名,是当时榜单中最年轻的选手。
被对手拉开身位的征兆始于2008年,那时电商行业开始由C2C模式转向B2C。同时以淘宝为代表的企业开始布局上下游产业链,在在线支付、物流领域频频落子,这才形成了今天我们所熟悉的电商模式。而当时的拍拍并未能跟紧这股潮流,腾讯的大部分注意力都在社交网络、网络游戏上。
2010年-2014年,腾讯做出一系列举措恶补自己在电商方面落下的课程。包括对所有QQ用户开放网购权限,合并QQ商城、QQ网购,投资易迅、迈迈宝等一批B2C电商平台,但效果平平。终于在2014年,腾讯将拍拍、qq网购等电商业务打包,以换股的形式向京东出售了15%的股份。
虽然业务卖了,但腾讯在这期间解锁了一条新路:造不如买。
2016年,腾讯投资了刚过完一岁生日的拼多多;2017年,腾讯以55%的溢价认购唯品会发行的A类普通股,手中持有后者所有已发行股份的7%;2018年,又投资了主打“她经济”的蘑菇街。2021年,拼多多、唯品会在国内零售电商行业的市场份额分别为15%和1.2%。腾讯用投资的方式在电商领域“买”来了一些地位,但也遗憾没能拥有一个自己的电商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