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北京市发布2023年重点工程计划,市级重点工程共300项,包括100项科技创新及高精尖产业项目、100项基础设施项目和100项民生改善项目。其中新建项目120个,续建项目180个,力争当年完工项目54个。同时,2023年北京安排重点推进前期工作项目200个。
业内分析指出,北京近年实施的“3个100”市重点工程,从项目建设方向上看可以补短板,推动首都高质量发展;从推进重点工程建设本身看,则可以扩投资、增需求、促就业,加快经济恢复。
高精尖打头阵
今年的100个科技创新及高精尖产业项目分为七大类,数量排名第一的是包括新建京东方第6代新型半导体显示器件生产线项目、续建理想汽车全球旗舰工厂在内的先进制造业类,共35项。其次,是新建三一全球科创中心、续建中关村东升科技园三期等科技创新空间资源类21项。
在数量相对较少,但量级却不小的重大科技设施平台集群上,今年北京将新建人类器官生理病理模拟装置等4项,续建多模态跨尺度生物医学成像设施等5项。
北京商报记者注意到,今年续建的、位于怀柔科学城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多模态跨尺度生物医学成像设施,经过近三年建设,目前已实现土建竣工,科研设备定制研制和采购完成74%,安装完成9%,计划2023年底进入试运行。
“多模态跨尺度生物医学成像设施是全球首个多模态、全尺度、全景式、一体化的生物医学成像技术集群大型设施,也是我国科学家首创的生物医学成像领域的大科学工程。”据国家生物医学成像科学中心副主任,多模态跨尺度生物医学成像设施副总工程师、指挥部办公室主任孙育杰介绍,未来将建成十几个模态、上百套先进影像设备互联互通的系统,打造在时空尺度和成像模态上形成无缝对接的、从分子到人的生物医学成像技术一体化集群大型设施,实现对人体内微观细胞的精细化“拍照”成像,帮助医生看得更清晰、更透彻。
到2025年,该设施将汇集上百个实验室,形成近千人的科研队伍,形成成像理论、硬件技术数据智能技术、生物医学应用技术的“集团军”。
交通全方位扩容
今年的100项基础设施项目中,“经济大动脉”交通占据半壁江山,包括12条地铁和6条铁路、14项公路工程和20项道路工程。
具体来看,12条地铁中,新建项目仅有1号线支线,其余11条均为续建项目:16号线剩余段、12号线、17号线剩余段、昌平线南延一期剩余段、新机场线北延、6号线二期(南延段)、13号线扩能提升工程、M101线一期、28号线(CBD线)、22号线(平谷线)、3号线一期。
对于备受关注的1号线支线,京投公司网站近日也披露,项目位于丰台区、石景山区,西起青龙湖东站,东至1号线八角游乐园站,线路全长19.9公里,设车站9座,新建停车场1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