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个人信息,正在“裸奔”。
当代年轻人,出门可以不带钥匙,但不能不带手机;听到“冲浪”,想到的不是三亚的沙滩,而是浏览器的地址栏。
虚拟世界的一次次点击、浏览、看似风过无痕,一切又都有迹可循。
通讯记录、个人照片、上网活动……我们的生活已经被各种各样的数据包围,但互联网上的个人信息并不安全。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4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超过2亿网民遭遇个人信息泄露。
超过2亿网民遭遇个人信息泄露。/unsplash
中国消费者协会《APP个人信息泄露情况调查报告》显示,86.5%的受访者曾收到推销电话或短信的骚扰,85.2%的受访者遇到过个人信息泄露,75.0%的受访者接到诈骗电话,63.4%的受访者收到垃圾邮件。
手机APP出现个人信息安全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个人安全意识淡薄和监管不到位,而这些泄露的信息可能被出售给第三方、被诈骗团伙利用,极大地损害我们的合法权益。
我们的个人信息,正在“裸奔”。
为什么我们刚刚和朋友聊完天,广告和推送中就会出现我们提到的商品?
为什么我没有用真实信息注册某款APP,但同事还是发现了我的账号?
为什么我们私下的上网活动,总是有人知道?
到底是谁,在盗取、利用、出卖我们的隐私?
参与趣味测试,抓出隐私安全“内鬼”>>>
“老王怎么知道我在用叹叹?”
“花花怎么知道这个地方?”
“女友怎么知道我收到保险广告了?”
真相细思恐极——
注册新用户时随意勾选的隐私权限、音乐平台的年度歌单、火遍全网的性格测试……这些习以为常的上网行为,都可能有隐私泄露的风险,而泄露的人正是我们自己。
不过,这些“陷阱”并非防不胜防,提升自己的隐私安全防范意识,了解隐私权限边界,利用科技手段有效管理好个人信息,便可安心冲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