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歌高管说日本软件行业烂透了,发生了什么?

作者 | Tim Romero

翻译 | 核子可乐

编辑 | Tina

如今,似乎人人都在吐槽日本的软件质量不行,但究竟出了什么问题?近日,Google for Startups Japan 负责人 Tim Romero 撰写了一篇文章,带大家一同回顾整个时代脉络,特别是日本迷失方向的特定时刻,并希望以此能让大家看清软件发展的规律和逻辑,理解万事万物此消彼长、不断变化的底层原因。也许这会给大家带来一种全新的、更具启发性的日本软件行业审视角度。没错,请做好准备,迎接这出涵盖迷失与清醒、重生与救赎的精彩大戏。??

烂摊子的起源

日本软件确实有问题。按国际标准来判断,简直可以说是糟透了。这事我们都知道。但有趣的是,状况恶化成这样却有其合理性……没错,很糟糕,但整个过程相当符合逻辑。

其实决定日本软件行业命运的时间节点,比大家想象中要更早。

不仅是二战末期,我们得一路回溯到明治维新开启后的那几年,即 1800 年代末期。那个时候,整个日本的经济已经由财阀所主导。如今,“zaibatsu”这个词常被翻译成“大型企业集团”或者“家族控制的企业集团”。但更确切地讲,应该称之为“财阀”。在上世纪之交,存在住友、三井、三菱和安田四大财阀。日本战败后,财阀被重组成了另外一种不如原先强大,且更为现代人所熟知的形式,即经连会。从 50 年代到 70 年代,这些经连会团体创新、颠覆并主导着日本几乎所有行业——从汽车、相机、机械零件、钢铁、半导体、手表到家用电子产品。

可那时候的经连会,在软件开发方面表现如何?其实,也相当不错。

但这里有个前提,60 年代和 70 年代的软件行业跟现在完全不同。软件开发流程本身倒是没多大变化,Fred Brooks 撰写的不朽巨著《人月神话》就是当时的产物,他在那个年代总经的经验至今仍然指导着软件工程与项目管理思维。

最大的区别,体现在软件的买卖方式上。在 60 到 70 年代,软件是专为极度昂贵的特定硬件所编写,软件需求属于整体采购合同中的一部分。因此软件本身并不是独立的产品,而更像是一种服务,类似于现在大家熟悉的集成、培训和持续性支持与维护。当时的软件大多按时间和开发成本计费,有时也会免费赠送的方式向客户让利。真正用来赚钱的是硬件。

不光是日本,当时全世界的软件都以符合规范为第一要务。有没有创造性、创新性,易不易用或者优不优雅并不重要,但千万不能有违既定规范。事实上,在那个时代开发卓越软件的行为被视为一种资源浪费。毕竟产品都卖了、合同也签了,你玩命折腾软件是要干什么?跟如今的很多系统集成项目一样,当时软件开发的目标就是别出毛病、让客户能接受。

(责任编辑:AK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