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6日,复旦大学子彬院还在下着淅沥的春雨,这里迎来了被誉为“数学之王”的首位菲尔兹奖华人得主丘成桐。他将在第二天的“浦江科学大师讲坛”上讲述中国数学的现状与未来。
这已经是第一财经记者半年内第二次与丘成桐面对面,人工智能成为一个绕不开的话题。在半年的时间内,ChatGPT的问世引爆了AI领域翻天覆地的变化,而数学家竟被OpenAI的一篇最新研究列为“最容易被ChatGPT抢饭碗的职业”。
人工智能无法取代顶尖数学家
丘成桐告诉第一财经记者:“人工智能不可能对最尖端的数学家有任何影响,对于普通数学家可能会有一些影响。”
他还预测,人工智能十年之内不会对人类的社会结构产生大的影响,大部分关于AI要取代人类的言论都是“危言耸听”。“每一个技术更迭的时代都会出现这样的言论,但最终都是相当平稳地渡过了。”丘成桐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至少未来十年我看不到人工智能对人类社会产生的实质性的改变,也就是改变整个社会的结构。”
去年8月,上海人工智能大会召开前夕,丘成桐曾在接受第一财经记者专访时表示:“人工智能能够取得成功,其实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很奇妙的经验,但是至今仍然没有人能够深层次解释人工智能为什么能成功。”
而这恰恰是OpenAI成功的路径,当数据积累到一定的量,AI的能力出现了质的飞跃。丘成桐曾表示:“数学应当想办法找到人工智能为何会成功的奥秘。”
半年后,丘成桐再来回答第一财经记者提出的这个问题时说道:“大量的数据会产生质的改变,但质的改变仍然是有限的,我认为还是要更加深入地研究和了解它的整个结构是什么样子的。”
他强调,人工智能的局限性在于它目前来说还只能把很多现有的资料整合起来,融会贯通,但是很难形成科学观念上的突破,这意味着人工智能还无法像人那样有原创性的思考。
好的研究成果需要耐心,不能急功近利
中国包括复旦大学在内的团队也正在开发类似于OpenAI的GPT这样的大模型。那么中国有没有可能诞生像OpenAI这样具有引领性技术的企业?对此,丘成桐表达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包括人工智能在内的科学领域的投入应该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而中国目前尚未出现这样的企业,最大的问题就在于急功近利。
“如果都想着投入一笔钱之后,很快能够收回双倍的回报,那么是不可能做成研究的。”他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这也是中国科研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往往需要花5年乃至更长的时间来做一个高质量的研究,才会突然之间出现重要的技术爆发,但在中国还很少看到这样的情况出现,好的研究成果一定要有足够的耐心才能做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