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港经济,是依托大型枢纽机场的综合优势,发展具有航空指向性的产业集群,从而对机场周边地区的产业产生直接、间接的经济影响,促使资本、技术、人力等生产要素在机场周边集聚的一种新型经济形态、一种具有现代服务性特征与新经济时代特征的新型产业。
对比各类消费场景,空港封闭性较好,客流量大,其中高水平消费人群比例高。旅客候机值机需预留宽裕时间,可自由支配的空闲时间相对充沛,完善的商业配套和性价比高的免税商品吸引旅客进行消费和购物,免税店的价格和口碑给客流施加正反馈,空港进一步集中商业资源,与免税商共同获利。
根据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2-2026年中国空港经济行业竞争格局及发展趋势预测报告》显示:
空港行业发展历程分为三个阶段,客运货运阶段,非航拓展阶段和临空新篇阶段。通过典型的时间节点划分行业发展,中国空港行业可分为客运货运阶段、非航拓展阶段和临空新篇阶段三个阶段。
持续增加的流量培育出新的需求,而不断增长的个性化需求也反作用于行业升级。从中国空港诞生初期的纯粹客运,到浦东机场为APEC会议筹建VIP贵宾室,再到深圳机场开设第一家喜茶机场店,中国空港行业持续升级。其逻辑是由于空港客运天然带有内生的流量,新业务模式产生与不断增长的个性化需求相匹配,因此空港行业从简单客运逐步升级为临空新经济综合体。
空港经济行业发展模式分析
空港行业在临空新经济阶段的竞争体现在综合区位、经济辐射、流量禀赋等多方面的竞争,相比于货邮吞吐量,统计人次的旅客吞吐量更能表现空港的综合承载实力、资源集中程度以及流量变现能力。旅客吞吐量与传统航空性业务关联程度高,反映其收入和市场规模。
去年我国境内运输机场(不含港澳台地区)共有254个,其中定期航班通航运输机场253个。全年我国民用运输机场完成旅客吞吐量52003.3万人次,比上年下降42.7%,恢复到2019年的38.5%。去年,四川完成旅客吞吐量3831.9万人次,在全国31个省(市、区)中,旅客吞吐量值排名第二,增速排名第三。
分航线看,国内航线完成51634.9万人次,比上年下降42.9%,恢复到2019年的42.6%;国际航线完成368.4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0.7%,恢复到2019年的2.6%。
市场竞争方面来看,我国北京首都机场、上海浦东机场、广州白云机场、深圳宝安机场、上海虹桥机场、成都双流机场等六大空港的旅客总吞量较高,但随着国内经济全面发展,以上六大空港旅客总吞吐量占比有所下降,在2019年占比约为30%。而国内空港旅客总吞吐总量却在不断上升,则表明我国空港数量增多,航空业竞争逐渐激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