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商业保理领域创新非常活跃,有些已经走在银行保理的前面。如基于供应链核心企业的商业信用电子化流转+商业保理+ABS模式,有效地降低了核心企业资金占用和中小供应商的融资成本,尤其是降低了距离核心企业较远的多级供应商的融资成本,大大提升了融资效率,逐步形成了核心企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保理公司和多级中小供应商之间良性互动的在线供应链金融生态系统。
日前,由中国服务贸易协会商业保理专业委员会主办的第十届(2022)中国商业保理行业峰会召开,会上发布了《中国商业保理行业发展报告(2021)》。根据会议及报告数据,经过十年(2012-2022)的探索和发展,商业保理业务量实现了十年百倍增长,并于2021年首次突破2万亿,达到2.02万亿,服务企业数量达到300万户;在数字化转型方面,由商业保理行业首创的供应链金融平台成为了商业保理主要运营模式,“E信”累计开具规模超2.5万亿元;服务领域不断扩展,在商业保理专委会所调研企业中,约65%从事建筑工程保理业务,业务量仅次于批发零售业,居第二。
根据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2-2027年中国商业保理行业市场深度调研与发展趋势报告》显示:
中国保理业务在发展初期遇到了政策法规空白和社会信用体系缺失等诸多障碍,一度发展非常缓慢。随着《合同法》《物权法》等相关法规的出台和动产融资基础设施的逐渐完善,保理行业的政策法规环境逐渐改善。
近年来,中央政府和相关部委相继出台了一批有利于保理行业发展的政策和法规———由商务部等八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开展供应链创新与应用试点的通知》将规范发展供应链金融作为重要任务之一;由中国人民银行、工业和信息化部、商务部等七部门联合印发的《小微企业应收账款融资专项行动方案》明确要求扩大应收账款融资业务规模;《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的颁布确立了应收账款确权的法律依据;中国人民银行修订的《应收账款质押登记办法》增加了应收账款转让登记参照质押登记办理的规定,为应收账款转让提供了依据。2017年第五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明确将商业保理作为金融业务纳入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统一监管,以强化对金融业务的统筹监管,防范金融风险。以上政策法规的出台和监管机制的完善为保理业务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