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我国生物种业发展成果与技术创新

生物育种已成为提升国家农业核心竞争力的战略举措。在4月1日举行的2023中国种子大会暨南繁硅谷论坛主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万建民表示,必须把握发展机遇,推进生物育种产业化,实现种业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强,支撑农业强国建设,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我国首个植物基因编辑安全证书

农业农村部发布《2023年农业用基因编辑生物安全证书批准清单》,下发全国首个植物基因编辑安全证书,该证书由舜丰生物获得。

基因编辑是世界生物育种领域的前沿技术。与转基因不同,基因编辑育种仅对作物自身基因进行修饰,并不转入其他物种的基因,其原理等同于常规诱变育种,培育出的品种也与常规育种培育出的品种无异。

“目前国际上诸如美国、日本、印度等地对于没有外源基因的编辑作物不是按照转基因作物管理,而是按照传统作物来对待。因为基因编辑的原理跟传统的诱变育种是一样的,和诱变作物相比,基因编辑产品并没有增加环境安全和食品安全风险。”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水稻育种家刘耀光表示,“《细则》的发布和第一个安全证书的发放让我们看到了基因编辑作物产业化的希望。”

刘耀光院士提及的《细则》是指农业农村部刚发布的《农业用基因编辑植物评审细则(试行)》,进一步明确基因编辑植物的分类标准和简化评审的细则。

“基因编辑育种有着先天的优势,可以快速培育出高产高附加值的优良品种。”得知舜丰生物获得全国首个植物基因编辑安全证书,中国科学院院士许智宏表示,“《细则》的发布和第一个基因编辑安全证书的下发,让我们看到了民族种业振兴的希望。”

根据中研普华研究院《2023-2028年生物育种行业深度分析及投资战略研究咨询报告》显示:

近年来,我国生物种业发展成果巨大,育种基础研究取得突出进展,生物育种技术创新紧跟国际前沿。特别是关键技术突破,是种业振兴的核心。优异种质形成和演化规律、重要性状形成的遗传基地、多性状协同改良理论基础分别为生物育种提供了理论指导、基因资源和信息支撑。

我国种业科技领域的发展已取得长足进步。一是种质资源鉴定规模化精准化,已从单环境单一性状鉴定向多环境多性状综合评价发展。种质资源保护和创新利用成绩显著,我国农作物种质资源保存50余万份,数量跃居世界第二。二是基因资源挖掘深度化高效化,作物遗传育种技术不断发展,育成新品种7万余个,有效支撑了粮食产量和质量稳步增长。三是育种基础研究取得一些突出进展,完成了多种重要农业生物的测序或重测序,在水稻、小麦等作物基因组学研究上国际领先。四是生物育种技术创新紧跟国际前沿,生物技术研发能力与水平和美国的差距明显缩小。

(责任编辑:AK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