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智慧图书馆行业发展模式 中国智慧图书馆行业服务特征分析

智慧图书馆是指把智能技术运用到图书馆建设中而形成的一种智能化建筑,是智能建筑与高度自动化管理的数字图书馆的有机结合和创新。

中国智慧图书馆行业发展模式 中国智慧图书馆行业服务特征分析

智慧图书馆是一个不受空间限制的、但同时能够被切实的感知的一种概念。

根据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2-2027年中国智慧图书馆行业深度调研与投资前景分析报告》显示:

截至2021年底,全国共有公共图书馆3215个、文化馆3316个、文化站4.02万个、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57.54万个,所有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美术馆和91%的博物馆实行免费开放。数字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云看展”、线上演播、网络直播、沉浸式体验等新业态加速崛起。

“十四五”规划中已明确要求积极发展智慧图书馆。目前,国家图书馆已引入了机器人“小图”,上海图书馆有前台机器人“图小灵”,南京大学图书馆的机器人名叫“图宝”,对智慧图书馆的探索已成为城市数字化转型的新风口。

近年来以计算机为代表的现代化技术在图书馆中得到了广泛应用,特别是RFID技术的应用,改变了图书馆传统的运营服务模式,促进了图书馆的现代化改革,提高了图书馆的运营效率。智慧图书馆管理体系,通过引入云计算技术和物联网技术,将传统图书馆的功能进行提升,以实现图书管理工作的智能化。

现代化信息技术让图书馆从资源提供时代走向知识服务时代,以物联网技术为核心,图书馆内设备、书籍信息、以及用户互联,实现图书馆场景精细化、智慧化管理,此外大数据、云计算以及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也使图书馆摆脱了之前资源存储受限、服务效能低下的局面。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建设"智慧社会",从社会发展全局出发,进行城乡一体、"四化"同步的智慧化发展顶层设计。智慧社会中的基本公共服务,将有望通过网络化、平台化、远程化等信息化方式,提高覆盖面和均等化水平。为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科技创新以及个人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提供智慧化知识信息服务,既是智慧社会建设的重要目标与内容,也是支撑其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驱动力量。提供专业知识信息服务是图书馆的关键能力,利用智慧手段构筑立体化、全方位、广覆盖的知识服务体系,不断缩小城乡数字鸿沟和群体数字鸿沟,是智慧社会带给图书馆的历史机遇与时代挑战。

(责任编辑:AK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