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中国残疾人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截止至2021年,我国肢体残疾人数已超过2000万,仅有177万肢体残疾者得到了基本康复服务。据了解,他们大多采取装配假肢的方式来实现缺失功能的代偿。
随着数字化、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的进步,使得以数字信息、数字制造为核心的生产方式在多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截肢患者对于具有个性化定制、多功能特点的假肢有更加强烈的需求。
行业发展概况
假肢是康复辅助器具的种类之一,是用工程技术的手段和方法,为弥补截肢者缺损的肢体而专门设计和制作装配的人工假体,主要作用是代偿缺损肢体的部分功能,使截肢者恢复一定的生活自理和工作能力。
假肢可以按结构、功能、装配时间、截肢部位、动力来源以及选用材料来分类。但是最常用的分类方法是按截肢部位来分成上肢假肢和下肢假肢。
制作假肢的材料主要是铝板、木材、皮革、塑料和金属机械部件。一个良好的假肢必需具备功能好、穿用舒适方便、轻便耐用和外观近似健肢等条件。
佩戴假肢能够改善肢体缺失患者外观,帮助其恢复肢体功能,尤其是对心理调整、心理恢复很有好处。患者戴假肢后能够有更强的自理能力,可以更好地完成社会生活及工作。
根据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3-2028年中国功能假肢行业竞争分析及发展前景预测报告》显示:
随着仿生领域相关研究和材料技术持续推进,假肢原材料已经从早期铝材、木材等,逐步转向塑胶、钛合金和碳素纤维材料等,但整体成本和价格皆有明显上升;中游主要为假肢的生产,由于实际患者假肢需求长度和大小差距,中高端产品主要以定制为主,进一步提升成本;下游假肢应用较为单一,但对于身体缺陷的人基本属于必需品。
从木头、铁质类假肢,到机械式的气液压假肢,再到智能假肢,技术演进不断为假肢赋能。进入21世纪,假肢制作朝着智能化、信息化方向发展,致力于全面提高截肢者生活质量。比如,依托人工智能、脑机接口、虚拟现实、3D打印技术等一系列新兴技术,一些研究者进行了仿生假肢等产品的研发和应用。
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加快发展康复辅助器具产业的若干意见》提出,推动“医工结合”,支持人工智能、脑机接口、虚拟现实等新技术在康复辅助器具产品中的集成应用,支持外骨骼机器人、照护和康复机器人、仿生假肢、虚拟现实康复训练设备等产品研发。为截肢者提供反馈自然的假肢是现阶段我国康复事业发展的迫切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