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家“调理”东北黑土地的“组合良方”

中国专家“调理”东北黑土地的“组合良方”

  这是7月16日拍摄的黑龙江省海伦市的一处农田。新华社记者 刘赫垚 摄

  新华社哈尔滨8月24日电(记者李建平、江宥林、程潇)“你能想象吗?我们这里保存着5000多份珍贵的黑土土壤样品,年代最早的可追溯到1985年。”为记者介绍情况的是中国科学院海伦农业生态实验站常务副站长隋跃宇。

  这个实验站主要从事黑土农田生态系统长期定位观测、科学研究与示范。在实验站一间不足20平方米的小屋内,一排排密集架相对而立,架上整齐摆放着几百个装有黑土的样品瓶,瓶身上采样时间、采样深度等信息清晰可见。

  “我们站共有4个土壤样品室,所有样品都采集自站内330亩试验田。”隋跃宇说,“收集和保存这些样品,便于我们对不同年代、不同土层的黑土性质进行跟踪监测。”

  中国东北黑土区是世界主要黑土带之一,也是中国最大的商品粮基地,年粮食产量占中国约四分之一。

  “黑土的土壤结构好,有机质和养分含量高,这对农作物生长有好处,但黑土的表层土质疏松,因此相较于黄土、红土等其他类型土壤,抵御水土流失的能力弱。”中国科学院海伦水土保持监测研究站站长张兴义向记者介绍。

  海伦市位于中国东北黑土区核心地带,是重要粮食产区。同时,这里地处低山丘陵向平原的过渡带,因地形地貌特征被称作“漫川漫岗”。

  “地势起伏和地形坡度使黑土容易被雨水形成的地表径流冲走,而顺坡垄作等传统耕种方式也不利于水土保持。”张兴义说。

  除了监测水土流失情况,探究其发生原因,这个研究站另一项主要工作是找到应对水土流失的方法。张兴义表示,以秸秆覆盖还田、免(少)耕播种等为代表的保护性耕作是有效办法。

  “把秸秆铺在土壤表面,相当于给它加了一床‘被子’,降水形成的地表径流就不易把土壤带走;横坡垄作能拦蓄地表径流,增加土壤水分下渗率;采用条耕技术,尽可能少扰动土壤,也有助于减少水土流失。”张兴义说,“综合运用这些方法,水和土的流失量可比原来分别减少80%和95%。”

中国专家“调理”东北黑土地的“组合良方”

  这是7月16日拍摄的摆放在中国科学院海伦农业生态实验站土壤样品室的土壤样品。新华社记者 刘赫垚 摄

(责任编辑:AK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