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说:“环境教育课”教育宣讲 采访对象供图(下同)
“这是什么垃圾?”从河南来到华东师范大学学习的邱博然在初来上海时经常问自己这个问题,但是,作为生态与环境科学学院的学生,他更加关心的是垃圾这种城市固体废弃物的全过程处置。于是,从大一那年开始,他就和同学们一起锚定固废这一领域不断探索,构建“1+4+8”的城市调研脉络,遵循“深入调研—痛点聚焦—现状剖析—对症下药—实证检验—路径优化”的思路,结合多地实践、文献调研、企业考察、专题访谈、数据统析等多维调研方法,历时624天,深入走访132家社区学校和47家企业,收集1463份问卷,挖掘出可回收物回收难、餐厨垃圾资源化低这两大难题,创新“双策驱动”全方位调研城市生活垃圾处置现状和存在的痛点问题。
不同垃圾处置方式也不同
全国的垃圾分类调研并非易事。全国生活垃圾全过程处置进展如何?如何对症下药推动固废的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经过讨论后,项目团队决定先通过资料分析对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城市群开展预分级,确定“1+4+8”调研城市脉络。随后,各成员在各地走访不同社区,调查社区垃圾集中点投放情况,结合企业考察、专题访谈进行调研。很快,成员们就发现,不同地区的生活垃圾处置情况存在很大的差异,想要制定统一的标准着实不易。
不仅如此,不同垃圾的性质,也有不同的处置情况。有害垃圾数量少,危害性高,居民会有意识地分类处理。干垃圾体量最大,资源回收潜力不高,正在进行由末端填埋向焚烧发电的转变。相较于这两者,“可回收物”和“餐厨垃圾”具备巨大的资源利用潜力,在现有体系下却未被妥善资源化处置——“可回收物”再生资源利用作为资源回收的有效手段,但实际社区的垃圾分类存在分类投放实效不高,制度模式较为落后等难题;“餐厨垃圾”占比最多,可生化降解潜力巨大,但对它的末端处置仍大多是卫生填埋和垃圾焚烧,这不仅浪费其极高的生物质能,还会造成大量碳排放,需要突破更高效的生物处理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