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海门户绘就“青绿江山图”

在江海门户绘就“青绿江山图”

《求是》杂志记者 孙洋洋

  初夏时节,江风习习。走在江苏南通五山及沿江地区的江堤步道上,一边是江面辽阔、烟波浩渺,一边是青山林立、葱茏叠翠,仿若徜徉在“山畔嬉江水、江上揽五山”的青绿江山图中。

  南通,据江海之会,扼南北之喉,素有“江海门户”之称,是长江在江苏奔流入海的最后一道生态屏障。五山及沿江地区,是主城区南部临江而立的狼山、军山、剑山、黄泥山、马鞍山及周边长江岸线腹地,拥有14公里“黄金岸线”,是长江南通段重要的生态涵养区和城市发展的重要水源地。

  2020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江苏,第一站就来到南通五山地区滨江片区,在沿江步行察看滨江生态环境时对大家说,40多年前我来过五山地区,对这里壮阔江面的印象特别深刻。这次来,看到经过治理,曾经脏乱差的环境发生了沧桑巨变,成为人们流连忘返的滨江生态公园。

  “我们对总书记说的‘沧桑巨变’深有感触。”南通狼山旅游度假区管理办公室旅游工作局局长胡志刚说,“拿修复后的滨江花海来说,过去是中国最大的硫黄散装码头,当时‘江风一吹,黄尘漫天’。”

  很难想象,这段沿江“黄金岸线”曾是南通的“生态伤疤”,沿岸港口作业粗放,散货码头设施陈旧,“化工围江”问题突出,因工业集聚带来的生产、生活、生态空间之困难以破解,可谓是典型的“滨江不见江,近水不亲水”。

  2016年底,南通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以“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为战略导向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重要指示精神,以五山及沿江地区生态修复保护为切入口,用“进与退”的辩证法统筹推进“产业退、港口移、城市进、生态保”,吹响了“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前进号角。

  退,则壮士断腕、革故除弊。船舶污染、非法码头和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等20多项专项整治行动先后实施;203家“散乱污”企业陆续关停;162条(户)“小杂船”逐步清理;危化品码头、硫黄码头、集装箱码头全部退出;6.5万平方米的河道周边各类违建全部拆除;5处污水直排口予以封堵;退出12公里沿江岸线的港口货运功能……“还江于民、还岸于民、还景于民”的“生态革命”扎实推进。

  进,则思变求进、兴利鼎新。开展补植复绿,新增森林面积约6平方公里,于2018年成功获批“江苏南通狼山国家森林公园”;用足“绣花”功夫,培育“四季斑斓”的滨江花海,打造“一路一景”的景观道路;嵌入文旅功能,布置五山自然科普馆、军山气象台、赵绘沈绣之楼等主题展馆,新建改建旅行驿站11处,形成观光车、游船、共享单车互联互通的特色交通网,举办长三角轮滑马拉松、滨江啤酒节、文旅嘉年华等活动120多场次……“再现江海风韵,扮靓城市名片”的“腾笼换凤”生动上演。

(责任编辑:AK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