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中西医并重的辅助生殖治疗”“放宽辅助生殖适用群体”……
今年的全国两会上,不少代表委员关心起了生育问题。这两年出生人口减少,就业压力加大,三孩政策推出后效应还没完全体现,结合在一起造成生育问题突出。
眼看呼吁作用有限,技术上能解决的就只有“想生而生不出来”的问题,因此,今年代表委员关于生育的讨论,多集中在辅助生殖领域。
据健识局不完全统计,至少有20位代表、委员提交了与生育相关的建议或提案。其中,全国人大代表、广药集团董事长李楚源,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希肯国际文化艺术(集团)公司董事长安庭等都在建议或提案中表达了发展辅助生殖治疗的想法。
2021年时,上海、天津、贵州等10余个省市均发文规划增加辅助生殖服务机构数量,反响寥寥;2022年年初8月,北京就曾发布医保报销辅助生殖技术的新规,但很快又宣布暂缓执行。安庭提到,2018年时国内辅助生殖渗透率仅有7%,而美国高达30.2%。
不少人把多生孩子的期望,寄托于医保报销辅助生殖费用上。
价格是最大困境
健识局此前对辅助生殖治疗开展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一般情况下,目前国内第一和第二代试管婴儿技术的周期成本在3万元到5万元之间,成功率最高的第三代技术的周期成本甚至高达13万元-20万元。
北京此前计划的辅助生殖报销方案虽然列入了16项主要项目,但实际报销的比例只有20%-30%,患者往往需要多个周期治疗才能成功,平均治疗费一般会达到10万元以上。而且,这一报销计划还流产了。
让医保多报销,这是代表委员们能想到的最直接激励生育的办法。安庭就认为,对于有需求的患者来说,降低治疗费用或将提高其治疗积极性。
健识局注意到,近两年来,辅助生殖进医保的呼声不断。2022年时,全国人大代表、河北涿州范阳医院院长周松勃就曾建议,把“技术成熟、安全可靠的辅助生殖技术纳入医保”;安庭提出将辅助生殖医疗全面纳入社保。
国家不是没筹划过,去年8月、今年2月,国家卫健委、医保局等部门都反复强调过,“逐步”将辅助生殖纳入医保。但没有给出具体路线图,“逐步”的第一步不知道怎么出脚。
过去几年医保为了留足抗疫需求,在控费上的确下了很大力度。即便如此,各地医保收支不平稳的问题也没解决,比如2022年上半年,北京地区医保当期结余为316.11亿元,但贵州只有88.4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