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深蓝观
吴妮 | 撰文
高翼 | 编辑
过去一年,创新药BD从来没按套路出牌。
再鼎以往每年要引进2-4个产品,2022年只引进了一款Seagen的抗癌ADC药物。云顶新耀、和铂将即将商业化的license in管线以更高的价格license out出去,把biotech做成了CXO。
百济神州、君实、信达等在PD-1出海上接连受挫,和引进方上演“分手事件”。好在各自还有聊以安慰的BD项目。百济神州的BTK抑制剂全球销售额大幅增长,2022上半年同比增长262.9%。君实的TIGIT单抗JS006授权给Coherus,首付款3500万美元,里程碑付款最高达2.55亿美元。信达得赛诺菲青睐,赛诺菲以40亿溢价入股,又将两款临床后期抗肿瘤药授权给信达。
在老牌BD玩家喜忧参半之际,康方生物和科伦药业抢占了年度BD头条。前者凭借一款PD-1/VEGF双抗,获得来自Summit公司的5亿美元首付款,交易总金额有望高达50亿美元。两周后,后者与默沙东达成7款临床前ADC药物的海外权益授权,总里程碑款最高可达93亿美元。
以上虽然刷高了license out记录,也不免有疑虑的声音。但创新药寒冬之下,授权交易正在遭遇前所未有的冷遇。主要是因为接受监管和市场检验的这一批药中突围者少,因此授权终止事件频频发生。人们意识到license in/out的达成只是阶段性成果,想完成商业化终极目标堪比大浪淘沙。与此同时,资本开始更严格地审判license in/out,药企出手时也变得更加谨慎。
但创新药是一个长周期行业,中国创新药走上正轨的时间还不够一款新药从零到一落地。只要合作项目成功率高于独立项目的逻辑没变,BD交易永不停息。
在创新药BD下半场,license in/out将变得少而精,多元化的BD模式将发挥它们的作用。
01、2022,分手元年
BD交易里,成功的只是一部分,分手的也不在少数。毕竟如果没有失败,成功的交易也很难彰显其重要性。而这一点,在创新药工业成熟的国家其实也有验证。
1997-2014年间,欧美市场里合作与非合作项目的成功率都在增长,但合作项目始终保持着8%的领先优势。
授权交易成功率高,不只是因为授权项目本身优秀,还有合作双方及时排除了失败的可能。“合作的优势在开发的后期更加明显。这可能表明,公司在评估外部获得的产品时更加严格,并且在识别开发过程早期可能失败的产品方面也更加严格。”这一推论来自Nature Reviews Drug Discovery上发表的《Trends in clinical success rates》。
简单来说,授权交易注定存在较大的终止可能性。
图片:合作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