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CDSreport
导读
对于临床医生而言,临床诊断要弄清楚疾病的分类轴心,得到最细的诊断名称。
DIP(按病种分值)付费是基于“大数据运用”的一种新型医保支付方式,当前正在全国多个省市加速推进,促使医院把控好病案首页编码质量。而具体来说,DIP对ICD编码质量有哪些要求?如何提高ICD编码质量?CDSreport结合医院专家线上课程等整理了以下内容:
01
消灭NOS 选择最细的诊断名称
DIP利用全量数据还原临床病种变化的现实,其构建规则是由疾病诊断编码(ICD-10)的前4位和手术操作编码(ICD-9-CM-3)进行排列组合构建的。因此,DIP构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病案首页ICD编码的填写相关,如果ICD编码质量低,DIP的构建也将出现偏差。
ICD-10前4位编码属于亚目码,主要根据疾病的分类轴心(包括病因、部位、临床表现、病理)进行分类。在实践中,不同的疾病分类轴心有所差异,例如细菌性痢疾的分类轴心是病因,按照病原体分类;结肠癌的分类轴心是解剖部位,分成盲肠、阑尾、升结肠、结肠等,这些不同的部分构成了不同的样本,也构成了不同的DIP组。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分类轴心缺失,疾病的特征未特指(NOS),如上图中的“C18.9 未特指的结肠恶性肿瘤”(未明确部位),这种过粗的主要诊断及编码会直接影响DIP的构建。所以对于临床医生而言,临床诊断要弄清楚疾病的分类轴心,得到最细的诊断名称。
这一点在相关文件中也有明确。根据《住院病案首页数据填写质量规范》第九条,诊断名称一般由病因、部位、临床表现、病理诊断等要素构成。这里的要素指的就是分类轴心,由此也明确了分类轴心不全的不能作为主要诊断。但在国家DIP目录上的检索结果显示,很多医院还在用较粗的诊断,如“C16.9未特指的胃恶性肿瘤”DIP有51组,“C18.9 未特指的结肠恶性肿瘤”DIP有21组。
由于多数恶性肿瘤的分类轴心是解剖部位,手术做完了部位也会明确,最终却构建出这些错误的DIP组,归根到底是原始数据产生了错误(如疾病的分类轴心缺失)。所以医院在进行病案首页填写质控时,需要尽力消灭这些NOS。
此外,影响DIP构建的还包括 合并编码 , 是编码工作中的最大难点 。 比如胆囊或胆管结石伴不伴胆囊炎,所产生的亚目不一样,但临床在填写时往往将其拆分,记录患者有胆囊结石后,又填写一条胆囊炎作为次 要诊断,由此得出不一样的DIP分组。
02
思维导图 助医生编码迅速“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