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退烧药,如何进行物理降温?这4个办法并不推荐!

在发热时,很多人喜欢尝试各种降温的方式。

甚至有些医生,也会建议优先使用“物理降温”。

不过,到底哪些才是安全可靠的物理降温方式,哪些反而可能带来健康损害而不推荐使用呢?

物理降温是指使用“非化学药物”的方式进行退热,主要通过水分蒸发、降低环境温度的方式来降低人体的温度。

在炎炎夏日,一旦中暑,及时进行物理降温(将人转移到阴凉处、解开衣服散热、多饮水等)是十分重要的。因为此时的“发热”,是由于无法有效“散热”。

但如果因疾病、炎症、感染等原因而发热,我们需要理性看待和使用物理降温。

在生活中,有很多常见的物理降温方式,但背后往往隐藏着一些潜在的健康危险,并不是优先推荐的退热方式,比如:

1. 酒精擦身

酒精本身是凉飕飕的,也有物体消毒的作用,但用来退热就大错特错了!

用酒精擦拭身体,虽然可以通过蒸发而让人感到凉爽,但持续时间极短,退热效果并不显著。

对儿童来说,一旦通过皮肤吸收入体内大量酒精,还会有中毒的风险。

2. 温水擦浴

可能有人觉得,用温水擦浴可以让发热的儿童体温下降。

其实,这种“退热”的效果往往持续时间较短,依然“治标不治本”。

与此同时,也会明显增加儿童的不适感,导致更多的寒战、皮肤鸡皮疙瘩、哭闹等情况的发生[1]。目前国内外相关指南都不优先推荐使用温水擦浴退热[2]。

(资料来源:《儿科学(第9版》[3])

3. 冷敷

不少人在发热后,会使用湿毛巾、退热贴或毛巾包裹冰袋,放在额头、颈部、腋下或大腿根部等进行退热。

但这种方式会在短时间内加速热量流失,造成血管收缩和痉挛,引起寒战,可能带来更强烈不适感,退热效果也不持久。

4. 捂汗

事实上,发热时“捂汗”要掌握好尺度,千万不要“捂”得大汗淋漓,这样不但不利于散热,反而会使体温在短时间内升得更高,导致大量体液流失、电解质紊乱,甚至虚脱,造成不必要的危险。

(责任编辑:AK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