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热映的动画电影《长安三万里》,以盛唐诗人高适的视角讲述了“诗仙”李白的一生,一上映便为西安旅游业平添一把火。放在20年前,你很难想象一部国产文艺作品竟拥有如此巨大的魅力,能激活一座城市的文化价值,释放出强大的文旅产业势能。
历经辉煌
故事从半个世纪以前说起。
1956年,我国漫画家特伟提出“探民族形式之路,敲喜剧风格之门”的动画艺术创作口号。此后,一系列独具传统文化特色的动画艺术作品横空出世,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由此成为新中国动画艺术的摇篮。
凝聚中国传统剪纸特色的系列动画《葫芦兄弟》、体现中国写意花鸟古典绘画审美风格的水墨动画片《小蝌蚪找妈妈》、基于我国民间艺术皮影戏形态创作的《猪八戒吃西瓜》等,不仅在艺术表达上融汇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更引发了观众的情感共鸣,可谓“叫好又叫座”。
像笔者一样的“80后”都对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当年出品的一系列美术作品印象深刻,其中的中国历史典故、独具历史意涵的成语、中国传统审美意蕴的美术风格等,可以说是我们这代人最早的视觉文化启蒙。
1988年,权威电影理论期刊《当代电影》发表了一篇题为《动画电影中的“中国学派”》的文章,将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动画电影总结为“中国动画学派”。在动画界独树一帜、享誉中外的“中国动画学派”,指的正是我们这代人儿时喜闻乐见的优秀动画文艺作品,其对于外国动漫形象设计有非常重要的启蒙意义,例如日本动漫大师手冢治虫和宫崎骏,都曾在不同程度上受其影响。
从上世纪90年代到本世纪初,中国动漫一直试图在艺术性与经济效益、本土风格与世界潮流之间寻求平衡。
“唯艺术”但无市场,“唯市场”又缺少文化底蕴和艺术美感,盲目借鉴欧美与日本动漫却脱离中国传统文化根基……身处调整与转型期的中国动漫工作者一次次尝试,一次次失败,又一次次重新再来。
国风再起
如果说我是看着“中国动画学派”长大的一代,那我的学生则是看着国风动漫成长的“Z世代”。
2015年,改编自家喻户晓的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的动画电影《西游记之大圣归来》,以超9.5亿元票房掀起了国风动漫的创作热潮。口碑与票房的双丰收,标志着在前人基础上进行创新性发展的国风动漫正式问世。
《“十二五”时期国家动漫产业发展规划》《文化部“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等一系列利好我国动漫产业文件的出台,唤醒了中国动漫行业的生机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