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鲜灯禁用前夜:出货仍在 依赖不减

  经过“打光神器”生鲜灯的美化,原本不新鲜、发白的肉类产品一下有了“血色”。7月27日,北京商报记者随机走访发现,不仅肉类产品上方悬挂着生鲜灯,蔬菜、水果、海鲜、熟食等也同样使用,且为了配合不同场景,生产商家销售着不同颜色的生鲜灯。随着《食用农产品市场销售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办法》的公布,生鲜灯的使用将被约束、管理。分析指出,规范生鲜灯使用有利于消费者权益的保护,但具体执行标准仍需根据情况及时调整。

  “不用,生意就落后了”

  生鲜灯“禁令”发布后,市场情况如何?在数家超市、菜市场,生鲜灯的使用较为普遍,大部分出售肉类产品的商家档口前均挂有红色外壳的照明灯,且可明显看出灯光呈红色。同时,在部分水果店、海鲜店、熟食店等,北京商报记者也看到了非常规的照明灯,如水果店使用黄光、蔬菜类产品则使用偏绿的光源。

  在朝阳区一家菜市场内,所有售卖肉类的商家都悬挂了红色生鲜灯。一位店主告诉北京商报记者,自家门店使用生鲜灯已有些年头。“最开始我们都用正常的照明灯,后来市场里有店家开始用这种灯。”她边说边指了指头顶的灯具,“别人用了之后肉看起来比我们的新鲜,我们不用的话生意就落后了。”

  从科学的角度来说,生鲜灯并不具备保鲜作用,也无法驱赶飞虫,而是通过改变产品的呈现颜色使消费者产生错觉,进而分辨不出产品的真实情况。多年以来,市场上的商家长期使用生鲜灯,消费者对这一问题的态度只能由“不满”转向“妥协”。

  在社交平台上,有不少消费者发帖表示由于商家使用生鲜灯,导致无法看出肉质是否新鲜,最后买到不新鲜的产品;也有消费者“支招”称,自己遇到这种情况会使用手机闪光灯照射,以此辨别新鲜与否。

  不同颜色配不同品类

  近日,市场监管总局公布《食用农产品市场销售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公布了与消费者息息相关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相关管理办法。其中,《办法》第七条明确指出,“销售生鲜食用农产品,不得使用对食用农产品的真实色泽等感官性状造成明显改变的照明等设施误导消费者对商品的感官认知”,该《办法》自2023年12月1日起施行。

  北京商报记者调查发现,生鲜灯从生产到使用已形成完备链条,生产厂家的宣传、商家同行的推荐,都使相关店家自动配置生鲜灯。一家熟食店的店主也对记者表示,网上宣传生鲜灯说可以促进食欲、增加销售,他便也配备了生鲜灯。

  在某批发平台,北京商报记者发现大量生鲜灯相关产品,销量低单品可售出上百件,销量高的则近5000件。在一家已售4300多件生鲜灯的店铺里,生鲜灯的链接包含了10款不同颜色的灯具,据店家介绍,暖黄光效果适合水果、面包等产品,显得有光泽;暖红光适用于熟食、烧鸭、卤味等,显鲜;淡蓝光适用于水产、冰鲜等产品。这一套“组合拳”打下来,消费者已防不胜防。

(责任编辑:AK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