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作者:李 婕
位于广东省佛山市伦教镇的中铁华隧联合重型装备有限公司车间一派繁忙景象,工人正在对盾构机部件进行建造和调试。 王美燕摄(人民视觉)
在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钟管镇南舍工业区,国网湖州供电公司工作人员协助诊断企业屋顶光伏电站断线故障,保障太阳能光伏板并网可靠发电,减少企业用电支出。 王 正摄(人民视觉)
2020-2022年,一场历时3年的改革行动在中国国有企业上上下下展开。如果将它比作一场大考,“考生”有超8万户企业,资产总额300多万亿元,其中的中央企业涉及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和国计民生领域营业收入占比超70%。
如今,大考答卷交出:改革主要目标任务完成,推动国资国企领域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折性变化。
经营机制更“活”
“一大批活力迸发、动力充足的现代新型国企正在形成”
“不轻松”“充满挑战”“考验勇气和担当”,谈及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不少企业负责人感慨过程不易。
回头看,为什么需要这样一场改革行动?
“我国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国有企业必须发展好。”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秘书长彭华岗说。
长期在市场的风浪中搏击,国企自身对改革的必要性有切身体会:“企业发展倒逼改革”“不改革,那就不是简单的发展问题,而是生存问题”“大家都在发展,只有你步子更快,才能缩小差距”……
2020年6月30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审议通过《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2020-2022年)》,发出深化国企改革的动员令。但是,全国各级国有企业超8万户,所处行业领域不同,发展年限和水平实力有差别,特色各异,改革如何发力?怎样确保落实?
改革之初就已明确,国有企业改革三年行动是“可衡量、可考核、可检验、要办事的”。实践中,改革行动细化为一项项任务台账,各有关部门、地方、中央企业共形成近1.7万条“待办事项”,为改革行动拉出清单。
不论从哪个角度看,强活力、提效率,转换经营机制都是重点。
2015年前后,中国化学工程一度陷入困境,生产经营状况举步维艰。改革开出的“药方”之一,就是突出全员业绩考核,加速建立市场化经营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