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了 30 年金融,他想让这个行业摆脱宿命。
采访丨姚胤米 黄俊杰
文丨姚胤米
编辑丨黄俊杰
“突然觉得金融有了目的,金融有了意义。”——刚做金融三年的人这么感慨,听的人也许会宽厚乃至羡慕地接纳一个年轻人的纯真;如果做了三十年还说这话,那听众便只会感到奇怪了。
说出那番话的人,李小加(Charles Li),坐在他香港中环的办公室,介绍着自己从港交所总裁职位上退休后的新工作:创立一家公司,让海外资金投进中国内地的线下中小门店。
从前他接触政要、高管、专业人士,现在则是看居民楼下的餐厅、理发店、婚庆公司等等小生意,他得以每天学习新东西,新鲜感和充实交织成快乐,他越讲越兴奋,不禁感叹一番。
谈话地点就在香港交易广场的 21 层,新公司滴灌通的办公室。往下 19 层,就是他曾经执掌 10 年的港交所,上市公司的股票交易在那里汇聚。光过去一个月,经过他在港交所主导成立的互联互通机制,国际投资者的 1.36 万亿港币(1.19 万亿元人民币)北上投资 A 股市场,内地投资者的近 4000 亿元人民币南下买入腾讯、阿里等公司的股票。
李小加给这座城市乃至内地金融历史进程刻下诸多印记。多到能拉出一长串清单的那些事,发生地离交易大厦都不超过 5 分钟脚程:往南过条街就是摩根大通,2003 年开始,他作为中国区主席在那儿工作过六年,辅助招商银行、中国铝业等一批大型国企来港上市。美林证券曾经的亚太总部就在摩根大通隔壁。1992 年,美林帮中国财政部筹备发行第一笔海外主权债,李小加是主导律师。
历史事件发生得这么集中,不是巧合。以一言蔽之:香港 99% 的金融交易都在中环发生。中银、工银、汇丰、渣打、花旗、高盛、摩根大通、中金、港交所……各大金融机构都落脚于这块不过 12.44 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中环,Central,无限浓缩这座自由经济之城的精神底色,理解并激励人类搞钱的欲望。
三月初,香港已大放春意。晴空之下,挖掘机、塔吊、建筑工人和中环白领同时开工。填海工程将维多利亚港一次次外扩,直至今日。李小加的办公室窗户斜对着那片施工现场,室内安静,装修朴素,双层玻璃隔绝两个世界。中环永不停歇。他也是。
衬衫、领带、西装、皮鞋,金融界的工装。据李小加的同事说,除非特别需要,“平时 Charles 穿衣很豪放”。他穿着件旧细格衬衫、原蓝牛仔裤和黑色休闲鞋就来了(和互联网人还是没法比)。第一次创业,李小加心情兴奋,表达欲旺盛,“像个刚生了女儿不停想展示的父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