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晓求:让企业家有信心 国家发展的活力必将增强

2022年,我国经济大船破浪前行。一年来,面对风高浪急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我国及时应对超预期因素冲击,保持了经济社会大局稳定,中国经济展现出强大韧性和巨大潜力。

具体到中国金融持续改革开放以及资本市场建设,2023年将如何乘风破浪?年轻的北交所是否在高质量扩容中遇到“成长的烦恼”?“探索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估值体系”是否意味着“国企价值重估”将成为2023年最重要的产业逻辑?港股市场“零门槛”新政推出,能否搅动A股准上市企业的“一江春水”?中概股“潮起潮落”背后一直客观存在的主导因素是什么?如何才能源源不断激发民营经济的信心、动力?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特就这些中国经济和金融改革过程中出现的热点问题,独家专访了中国资本市场研究院院长、中国人民大学原副校长吴晓求。

中国资本市场研究院院长、中国人民大学原副校长吴晓求。受访者供图

中小投资者需要的是高成长性市场,北交所提供了这种可能

新京报贝壳财经:进入2022年12月以来,北交所新股发行达到了一个峰值,单月新增32家公司成功登陆北交所。但与此同时,北交所连续出现新股破发等情况。对于北交所的扩容节奏,也开始出现一些争议。你如何看待这些争议和这家年轻证券交易所未来的成长?

吴晓求:首先,我们必须明确一点,没有规模的保证,这个市场是不可能形成足够的流动性;没有流动性持续支持,未来北交所也就无法诞生真正意义上的“航母”级上市公司?因此,高质量扩容,毫无疑问就是北交所当前最重要的任务。

北交所现在是2000多亿元的总市值规模,刚刚开市一周年,我们不能抱着“一年就搞成2万亿”的心态去看待这个年轻市场。北交所的发展,注定将是一个横向和纵向的过程。

当然,对于它来说,不光是要实现规模的扩大,也要有长远的发展目标,发展重点要明确,但一定不能着急。因为它“旁边”已经有两个建设发展超过30年的证券交易所,而且当前沪深两市各自的总市值保持在30万亿元到45万亿元之间,已经形成品牌优势。所以我们在讨论北交所时,一定不能着急。

另外,国家在金融改革和对外开放的结构设计中,我认为,北交所是有其特殊战略安排的。

作为创新型中小企业上市的主阵地,北交所会逐渐成为高成长性上市公司的“储备”地,并承担起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培育功能。另外对投资者来说,大蓝筹的市场比较适合国际化的大型基金,但中小投资者需要的是高成长性市场,实际上,北交所提供了这种可能。

(责任编辑:AK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