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奶杀牛”背后的中小牧场困境:一年白忙活,还亏十多万

凤凰网《风暴眼》出品

核心提示:

1、河北、山东、河南、内蒙古等地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倒奶现象。凤凰网《风暴眼》了解到,导致奶农倒奶行为的主要原因是收购价下跌。

2、在试图追踪牧民亏损的原因时,多位牧民都将矛头对准了日渐上涨的养牛原材料。

3、看似违背常理的倒奶杀牛现象,事实上是国内外养殖牧场普遍采取的节流策略,目的是控制成本,并防止奶价进一步下跌。

4、不过值得关注的是,一方面奶农叫苦不迭,纷纷倒奶杀牛,一方面却是消费终端奶品涨价的尘嚣,整个乳业似乎陷入怪圈。

---------------------------------------------------

原头鲜乳收购价屡创新低,原材料持续上涨,继2015年之后,“倒奶杀牛”再次上演。年初,河北省奶业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袁运生用一篇文章“这是又要让我们‘倒奶杀牛’吗?”搅动舆论,随后,山东、内蒙古等多地也出现了“倒奶杀牛”的声音。

凤凰网《风暴眼》调查发现,2022年,北方多个城市牛奶采购价屡创新低,从2021年的4元/公斤、5元/公斤降到2023年1月初的3.7元/公斤、3.8元/公斤,而牛奶的相对过剩也让牧民出现不同程度亏损,额度从几万到几十万不等。

而网民热议的“倒奶杀牛”是这些牧民众多选择中的优选止损办法,也是国内外牧民的通用策略,是牛奶周期下行情况下的一种市场行为。

“两个月赔掉十几万”

“赔钱!一直在赔钱!”在河南养了15年奶牛的宋新,近来情绪很低落。

他是某奶业大品牌的采购方,多年来一直为该品牌提供新鲜牛奶。他感到自己遇到了“灾年”牛奶的价格一直在降低,“整个2022年收购价一直在下降,最近更是降到4.1元/公斤左右,每公斤单价比往常便宜了一、两元左右。”

“这个价格是非常不可思议的。要知道一公斤牛奶的成本价就远高于这个回收价,在4.7元/公斤左右。”宋新对凤凰网《风暴眼》透露,除了收购价格低,企业收购量也在压缩。

往年宋新农场的牛奶可以随产随卖,产多少卖多少,基本每天的产量能控制在七八吨左右,“但现在乳企以各种理由拒收牛奶,而且从11月份开始,几乎是以每月15%的收购量递减。”

也就是说,宋新的农场,每运营一天,就亏损一天。宋新的牧场规模不算小,拥有600多头牛,完全靠夫妻二人喂养。家里三个孩子放寒暑假时会帮帮忙。这不是个轻松的活,基本上,夫妻二人会从年初忙到岁末,无暇顾及其他事情。然而,计算一年收益时夫妻二人惊觉:一年白忙活,还亏损十多万。

(责任编辑:AK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