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端天气频发 天气指数及衍生品有望陆续推出

  2023年极端天气频发,对经济影响凸显,并引发了相关机构的重视。国家数据局等17部门近日联合印发《“数据要素×”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提出,创新气象数据产品服务,发展天气指数保险、天气衍生品和气候投融资新产品,为保险、期货等提供支撑。

  中国证券报记者了解到,国外经验表明,天气指数衍生品可以有效对冲气候风险。而国内自“中央气象台-大商所温度指数”推出以来,已有多款挂钩产品陆续落地,在水产养殖、电力销售、居民生活等方面形成了多个应用场景。

  极端天气产生负面效应

  2023年12月中下旬,我国集中出现了寒潮、雨雪、低温、冰冻等各类冬季灾害性天气,中央气象台用“天气形势异常复杂”来总结。回顾2023年,寒潮、高温、暴雨、沙尘暴等天气频现,气温、降水等数据屡破纪录。极端天气多发对国内经济复苏造成一定程度影响,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应用经济学系副教授唐遥表示,极端天气在宏观层面对GDP有显著不利影响,发生极端天气的当季,会导致GDP走低,此后多个季度仍有负面效应。

  极端天气所带来对经济层面最直观的影响便是影响农业系统,导致作物歉收、减产、粮食品质下降。据国家应急管理部数据,2023年11月份,我国自然灾害以风雹、低温冷冻和雪灾为主,直接经济损失1.9亿元。此外,极端天气不仅对传统产业造成不良影响,新能源产业也深受其害。中国气象局科技与气候变化司副司长张兴赢表示:“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具有‘看天吃饭’的特点,近年来极端天气呈多发、频发、强发、并发的态势,对新能源供给、需求等环节都将带来风险。”

  相关部门对极端天气亦愈发重视。国家数据局等17部门近日联合印发《“数据要素×”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行动计划提出,创新气象数据产品服务,支持金融企业融合应用气象数据,发展天气指数保险、天气衍生品和气候投融资新产品,为保险、期货等提供支撑。中央财政在2023年四季度增发2023年国债10000亿元,以整体提升我国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系列衍生品满足避险需求

  当极端天气成为新常态,企业及行业应该如何应对?据了解,海外天气衍生品应用已经较为成熟。我国天气衍生品则处于研发阶段,尚未上市天气类期货合约。作为国内首家探索温度指数及相关衍生品研究的交易所,大连商品交易所(下称“大商所”)与中央气象台开展合作,2009年研发运行第一版温度指数,在多年成功运行基础上于2022年正式发布“中央气象台—大商所温度指数”,既为工业和农业生产提供有效参考,也为相关产品开发提供了定价基准。

(责任编辑:AK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