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基础设施建设驶上快车道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生态环境部、住房城乡建设部等部门印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提升行动(2023—2025年)》(以下简称《行动方案》),部署推动补齐环境基础设施短板弱项,全面提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为何要全面提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其中的市场空间有多大?还有哪些短板需要补齐?

  社会发展需要

  环境基础设施是深入推动环境污染防治的基础工作,也是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二十大明确提出,提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推进城乡人居环境整治。

  “根据经济规律,当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社会经济水平发展达到某个临界点后,经济发展会催生更好的环境质量。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已经达到了这个阶段。”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生态环境规划与管理研究中心副主任吝涛说。

  业内专家认为,当前,我国产业升级和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要求更好的生态环境质量。此时提升环境基础设施,能进一步推动绿色经济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提升产业竞争力并促进就业。此外,我国环境基础设施也需要升级换代。

  中国国际工程咨询有限公司资源与环境业务部主任张英健表示,近年来,我国环境基础设施处理能力大幅提升、运营管理持续优化、工艺技术明显进步,环境基础设施领域“十四五”相关目标进展顺利,污水处理能力等目标已提前完成或接近完成,但是距离建设美丽中国目标任务还有不小差距。

  吝涛表示,有鉴于此,构建集污水、垃圾、固废、危废、医废处理处置设施和监测监管能力于一体的环境基础设施体系,形成由城市向建制镇和乡村延伸覆盖的环境基础设施网络,推进环境基础设施一体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有力支撑。

  市场空间广阔

  “初步估算,如果全国城市按照《行动方案》要求,在污水、垃圾、固废、危废、医废等方面全部升级换代,整体上有望产生近万亿元市场。”吝涛说。

  环保产业是典型的“政策驱动+投资拉动”型产业。历次环境治理模式的突破创新,均有效释放了市场空间,带动环保产业新一轮增长。据统计,“十三五”期间全国环境污染治理投资累计近4.8万亿元,带动环保产业持续增长,营收年均增速14.1%。

  《行动方案》要求,到2025年,环境基础设施处理处置能力和水平显著提升,新增污水处理能力1200万立方米/日,新增和改造污水收集管网4.5万公里,新建、改建和扩建再生水生产能力不少于1000万立方米/日;全国生活垃圾分类收运能力达到70万吨/日以上,全国城镇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能力达到80万吨/日以上。固体废弃物处置及综合利用能力和规模显著提升,危险废物处置能力充分保障,县级以上城市建成区医疗废物全部实现无害化处置。

(责任编辑:AK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