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今年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十年来,“一带一路”倡议从谋篇布局的“大写意”发展为精谨细腻的“工笔画”,已经成为最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和最大规模的国际合作平台。今年10月份,中国将在北京举办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以此为契机,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将向着下一个十年扬帆再起航。为了更好地迎接高峰论坛开幕,中国网财经推出“‘一带一路’这十年”系列策划,回顾十年历程,总结十年成果,展望下一个十年。
中国网财经10月12日讯(记者李春晖)设施联通是共建“一带一路”的优先领域。10年来,共建“一带一路”实施了一大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推动共建国家在铁路、公路、航运、管道、能源、通信及基本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取得长足进展,改善了当地的生产生活条件和发展环境,增强了经济发展造血功能。
设施联通更加通达,激发更强发展动力
十年来,我国与共建国家持续推进“陆海天网”四位一体互联互通,传统基础设施项目合作扎实推进,新型基础设施项目合作亮点纷呈,为促进经贸和产能合作、加强文化交流和人员往来奠定了坚实基础。
其中,中欧班列是共建“一带一路”的旗舰项目和标志性品牌。据国新办发布的《共建“一带一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大实践》白皮书(下称“白皮书”)数据,中欧班列通达欧洲25个国家的200多个城市,86条时速120公里的运行线路穿越亚欧腹地主要区域,物流配送网络覆盖欧亚大陆;截至2023年6月底,中欧班列累计开行7.4万列,运输近700万标箱,货物品类达5万多种,涉及汽车整车、机械设备、电子产品等53大门类,合计货值超3000亿美元,成为共建国家促进互联互通、提升经贸合作水平的“钢铁驼队”。
此外,中欧陆海快线从无到有,成为继传统海运航线、陆上中欧班列之外中欧间的第三条贸易通道,2022年全通道运输总箱量超过18万标箱,火车开行2600余列。中老铁路成功开通运营,到9月初累计发送旅客超2090万人次,运输货物超2536万吨,成为当地民众心中的“黄金大通道”。
基础设施的联通,有效降低了共建国家参与国际贸易的成本,提高了接入世界经济的能力和水平,激发了更大发展潜力、更强发展动力。据亚洲开发银行的研究数据,内陆国家基础设施贸易成本每降低10%,其出口将增加20%。
北京师范大学一带一路学院教授、研究员万喆在接受中国网财经采访时表示,共建“一带一路”十年来,按照“六廊六路多国多港”的总体框架,以铁路、港口、机场、管网等为依托,逐步形成“陆海天网”四位一体互联互通网络,拉近了我国与共建国家的时空距离,优化了国际产业链供应链的运行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