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东吴宏观
2023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对市场而言存在一定的预期差:一是在疫后经济复苏超预期的背景下,并未像外媒报道的那样上调经济增速目标;二是宏观政策并没有在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定调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力。我们认为这背后反映了一个事实:即政府对2023年的经济复苏持谨慎乐观,尤其是在政府换届之年,需要给新一届政府保留政策空间;同时,外部环境不确定性的加大,以及财政可持续性的存疑。因此,除了对稳定和安全一如既往的重视外,我们认为当前迫切需求的科技和金融领域机构改革,也是两会后的政策主线。
政府工作报告对于外部不确定性的加大有着清醒的认识:“全球通胀仍处于高位”意味着发达央行货币政策紧缩的冲击仍然存在;“世界经济和贸易增长动能减弱”表明中国出口下行的压力在持续加大;“外部打压遏制不断上升”意味着地缘政治风险,尤其是中美科技领域的脱钩很可能加速。这也是在部署今年的经济工作中,报告将“着力扩大国内需求”和“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放在最重要的位置。
财政能力可持续性的存疑,意味着针对某一行业的大规模补贴未必可行。在经历了2019、2020,2022年三轮力度空间的“减税降费”后,中央政府来替代地方政府加杠杆的空间是有限的;同时,由于不断升级的外部制裁加剧了一些科技行业对于补贴依赖的脆弱性,尤其是在芯片行业,2022年中国吊销、注销芯片相关企业达到了5746家,远超往年。因此,就应对当前的中美科技脱钩而言,科技创新并非一日之功,而是久久为功,不计成本的大规模补贴已非良策。
鉴于此,我们认为两会后的一条重要的政策主线,是“金融-科技-财政”的“三位一体”。二中全会的公告已经表明金融和科技是这一轮金融和科技改革的重点,并且将坚持问题导向。我们认为问题的关键就是如何财政存在一定缺位的条件下,让金融为新型举国体制下的科技创新赋能?因此,在金融领域,除了全面注册制带动科创型企业的上市,金融监管在中央和地方之间、部委之间都将重新整合;在科技领域,中央对科技工作统一领导将更有效地协调金融和财政资源,通过加强基础研究不断夯实科技自立自强的根基。这种“三位一体”的改革模式也将为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赋能。
除此之外,在安全方面,军事安全的重要性可能将有所提升。二十大以来市场的“聚光灯”主要在粮食、科技、能源、产业链安全等领域。会前大会发言人王超针对国防军事表示中国国防费保持适度合理增长,“国防费的规模是综合考虑国防建设的需求和国民经济发展的水平而确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