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全球范围内地质灾害频发,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我国也地处多个活动构造带,是地震、泥石流等自然灾害易发、多发的国家之一。但随着“十三五”期间,全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围绕着全国地质灾害数据库及相关信息化系统建设的深入开展,我国受地质灾害威胁的人数相比“十二五”减少了26%,灾害发生次数、死亡人数以及直接经济损失,同比分别减少47%、39%和41%,我国地灾防治取得显著的成果。
另一方面,截至“十三五”末的统计数据显示,全国登记在册地质灾害隐患点仍共有328654处,潜在威胁1399万人和6053亿元财产的安全,地质灾害防治形势依旧非常严峻。根据自然资源部印发的《全国地质灾害防治“十四五”规划》显示,当前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存在调查评价精度不够,先进技术手段应用不足,隐患识别、监测预警和风险管控能力不强等薄弱环节。而这些关键问题的解决,就需科技创新、管理创新和信息化、数字化水平和能力的提升。
在此之上,土豆数据基于“云原生+AI”,打造了面向时空科学计算的数字化开放云平台——弗雷云,致力于在地质灾害的前期监测预警、中期应急响应、后期灾后重建以及地质灾害的大数据动态管理中提供行业解决方案,助力重点工作高效展开。
面向地灾防治领域的业务需求,土豆数据基于“云原生+AI”,构建“天·空·地·网”一体化、动态化的调查监测服务体系,通过对空天遥感,地面物联网传感及监测设备,以及社会面群测群防移动互联网信息等多源异构时空大数据的实时采集、管理和分析,不断强化地灾防治信息化平台的建设,在掌握地质环境现状的同时,对其趋势变化也做到高时效的监管。
同时,土豆数据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实现对多源遥感影像数据的自动化解译分析,重点对滑坡等纹理特征明显的目标进行识别,也可助力掌握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周边环境要素信息;对InSAR影像数据的自动化分析,侧重于滑坡、地表塌陷等地质灾害潜在风险诊断,重点化解现场勘察、目视解译方式不易发现隐蔽性较强的地灾隐患点的难题。
另外在地灾防治工作中,对地质灾害风险预警或评估模型的构建,能够将动态汇聚并得到有效治理的各类地质灾害数据间建立关联,对既有隐患点做到及时、科学的评价、监管、防范,与此同时也能根据各类调查监测、物联网等数据的动态变化,主动发现新的地质灾害隐患点。
针对数据模型在不同地区的适用性,提高预警和评价的精准度,土豆数据综合运用AI和知识图谱等技术,提供分析模型的开发环境,在云端算力的支持下可以对模型精准度持续优化,不断提升地灾防治的分析能力,让模型更具实用性,提高对地灾的分析和灾情发展趋势的推演的准确度。
而在地质灾害大数据的动态管理中,土豆数据基于云原生的湖仓一体的大数据技术构架,明晰存量资产的现状,实现对增量数据的实时动态化入库管理,可进一步面向数据应用及服务,为超大数量级的数据处理和分析奠定基础。
在实现数据资产有序管理的同时,土豆数据面向地灾防治工作的精细化管理和空间分析对于实景三维各类地理场景数据的动态更新需求,利用云端算力大幅提升倾斜摄影三维模型,以及DOM、DSM、DEM等标准化遥感影像的生产、处理效率,满足地灾防治对于二三维基础空间数据的常态化更新,以及应急形势下的快拼成图等需求,进而以数据治理成果为基础对数据资产进行空间可视化承载和分析,丰富和完善地灾隐患点的属性动态展示,从预警、评价等方面支撑地灾防治的管理决策。
为了解决地灾防治工作数字化转型中的痛点——如何满足过程中有关数据管理、处理、分析等环节在效率层面的高标准要求,土豆数据面向时空信息领域多源异构密集型计算需求打造的时空数据智能操作系统「智能超算云」,为地质灾害防治管理部门构建数字化转型不可或缺的云原生时空底座,大幅提升业务的计算效率,全面提升应用服务的开发效率、降低了成本,在云原生计算引擎的加持下,土豆数据推动地灾防治信息化平台建设中的各类应用服务的统一集成,以在线服务的方式,为相关部门所高效调取使用。
随着《全国地质灾害防治“十四五”规划》等政策文件明确,要求有关单位要以更高的站位,通过统一领导和督导,妥善处理好发展与安全的关系,做好质灾害防治工作。 这意味着,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将横跨多学科领域,其过程中的信息共享、业务协同、应用共创将显得举足轻重。
总的来说,推动地灾防治能力向现代化发展是社会需要,防灾减灾也是人类生存发展的永恒话题,建设属于我们的美好家园需要多方共同努力,贡献我们作为社会主体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