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电影《长安三万里》又让唐诗火了一把。有人统计,在这个电影里一共出现了48首古代诗词,真的有点洋洋大观的意思。而在这48首古代诗词当中,大家最熟悉的大概就是《静夜思》了。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作为一首非常经典的唐诗,有时候就连刚学中文没多久的老外都会背。可以说,所有会说中国话的人里,想找一位不会背、没听过《静夜思》的可能都有点难。
不过我这人不怕困难,还真给你找到了一位,那就是李白他自己。你可能觉得迷惑又惊讶,这不是李白写的吗?怎么他还不会背、没听过呢?别急,这首诗里让人惊讶的事还有好多呢!
“床”是床,“床”非床 是是非非人好忙
在开始之前,咱们先来搞清楚这首诗说的是什么意思。
别看这首诗只用了十几个不同的常用字,但真的搞晕过不少人。就拿整首诗正文的第一个字“床”来说,你可能就听说过这样一种说法:“床前明月光”的“床”,并不是你熟悉的那个“床”。实际上,按照语言学家汪少华的引述,仅仅在严肃材料中,对“床前明月光”里的这个“床”,就能找到 7 种不同的解释。除了正常睡觉的那个“床”以外,还有如下 6 种解释:
1. 榻:一种特别小号的床。
2. 马扎:古代叫“胡床”。
3. 绳床:一种类似躺椅的家具。
4. 井栏:就是井外那一圈围栏。
5. 辘轳架:辘轳(lùlú)是井上一圈一圈转着打水的那个东西。它的架子叫辘轳架。
6. 几案:中晚唐以前,中国人基本不坐椅子,而习惯用跪姿跽坐。这时人们吃饭、看书、敲电脑时用的桌子肯定也不能像现在这么高,而是矮得和宿舍或者炕上用的床上小桌差不多。这种矮“桌”就叫几(jī)案。
简简单单一个“床”,居然能理解出这么多意思!这是因为,在唐代,“床”真有很多种意思(“几案”一说除外,“床”其实没有几案的意思。以前的一些学者搞错了)。
“床”有这么多种,而且每一种“床”的前面,都可洒上一片如霜的月光,其色惨白。那么《静夜思》里的“床”到底是哪种“床”呢?
想解决这个问题,就要用到现代训诂学(“诂”读ɡǔ,“训诂学”是专门探求古汉语词义的学科)的重要理论“社会性原则”了。别看这词用得很专业,但道理其实特简单。
我们想一下,在唐朝,“床”有那么多意思,那古人平时说话也好,写诗也好,是怎么分清这里用的是哪个意思呢?其实还不光是古代,现代别管是哪种语言,多义词都有的是。可我们回想一下,大多数人一年也碰不到几次多义词造成的歧义。我们是怎么做到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