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不是车里这双“眼” 你可能就没了

想象一下,在一个暖意盎然的秋日下午,你载着一家四口,开着500万以内最好的SUV,朝着800公里之外的海边度假小屋出发。平直通畅的高速公路上,妻子和两个孩子,在安静的车厢内酣然入睡。而被先进领航辅助系统从枯燥重复驾驶行为中解救出来的你,身心格外放松。

要不是车里这双“眼” 你可能就没了

不到半小时,你的眼皮开始发沉,眼神开始涣散,身体开始发飘,脑子开始发糊,头也像啄木鸟一样,不停地上上下下。

就在眼皮即将完全合上的关头,一阵阵刺耳的系统警报声把你从梦乡边缘吼了回来:滴滴滴,大哥别睡着了,不行就下服务区歇会吧!

一瞬间清醒过来的你被吓出一身冷汗:“如果没有这声吼,可能要去鬼门关走一走”。

事实上,除了打瞌睡,长途出行过程中类似的“分心”场景还有很多,比如几乎每个驾驶员都做过的:发微信,刷朋友圈,吃东西,弯腰捡物品,和车上其他人员聊天过于投入等。按照相关交通领域机构发布的数据显示,驾驶时接打电话发生事故的概率是普通驾驶时的2.8倍,低头看手机3秒钟,就相当于盲开3秒。

往每台正在行驶的车里塞一名“肉身安全监督员”,肯定不现实。但往车里多放一双时刻在线的“安全监督眼”,用来平替真人,当下的技术已经实现了,它就是有着“人机共驾阶段驾驶辅助安全守门员”之称的,驾驶员监测系统(Driver Monitor System,以下简称DMS)。

要不是车里这双“眼” 你可能就没了

DMS的工作链路与智能驾驶辅助系统十分相似,即:感知→决策→执行。

要不是车里这双“眼” 你可能就没了

首先,利用传感器时刻监测驾驶员状态,当下最普遍的方案是摄像头为主力传感器的视觉感知;然后,将监测到数据的回传系统,与既有案例比对,决定是否对驾驶员进行提醒;最后,系统将决策下发至执行端,常规的执行动作包括:警示音,语音提醒,方向盘灯带闪烁,方向盘+座椅震动。部分车厂的方案已经可以做到驾驶员在一段时间内不回应,车辆主动靠边,减速停车,并拨打救援电话。

DMS这一套动作看起来不复杂,但却能在“防患于未然”这件事上起到奇效。很多时候,一声警示音,一阵屁股麻,就能挽救一条甚至几条宝贵的生命。

(责任编辑:AK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