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 am forever chasing light. Light turns the ordinary into the magical ”
-Trent Parke
回顾整个影像技术的历史,其实就是人类驾驭光的历史。
1826 年 3 月,尼埃普斯在自家的阳台上花费了数日的时间,终于用沥青曝光成功,留下了第一张自然照片。
后来达盖尔继承了他的手稿,大家不断接力的接力,银板法、湿板法、干板法等摄影方式被不断的发明。
曝光一张照片所需要的时间,终于来到了一秒以下。
最后,柯达发明了胶卷,“ 捕捉光 ” 这件事终于从繁琐麻烦的设备中解脱出来,成为了一个人人都可以握在手上的小盒子。
在拍摄照片已经不成问题了之后,如何拍好照片,就成了新的难题。
大家对光的用法也玩的越来越花,其中的集大成者就是影视行业。
教父登场这个看上去平平无奇的镜头其实至少用了四盏灯▼
>/ 画面素材来源:影视飓风
无论是用高调低调来勾勒不同的人物形象,用冷暖色温来凸显不同的情感。
这里头的学问妥妥能写好几本书。
得益于这几年影像传感器(CMOS )工艺的进步和手机 SoC 性能的提升,手机厂商也注意到自己前些年依赖的暴力 HDR 成像的方式有些不妥。
或许画面都很亮,但是错失了阴影主体的细节。
或许夜晚很黑,但是却被算法拉亮了天幕。
这些算法确实很牛,也引领过一段时间的潮流,但有一个问题:它们是被 “计算” 出来的光线,而不完全是现实中正确的光影结构。
比如这张照片,虽然通过算法拉高了暗部细节,城市细节看的清清楚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