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个说法:ChatGPT这么成功的AI应用之所以诞生在美国,而非中国,是因为中国AI领域的企业急功近利,投资人竭泽而渔。
类似结论有很多论据,比如中国投资圈看AI项目必要看场景和商业潜力,根本不看那些短期见不到回报的基础模型项目。中国AI企业,哪怕是大厂也异常重视商业化,刚做了个项目就迅速要求指向产业,指向营收。与之相反,ChatGPT则集成了OpenAI长期不计回报的研发思路,最终完成了厚积薄发。
这样推论下来,中国AI在发展了若干年之后,依旧没有诞生明星技术,似乎大多是投资人与企业过分短视的锅。换言之,什么时候我们的企业和资本像美国AI圈一样不差钱,不爱钱,咱们的AI基础研究和核心技术才有出头之日。
这个说法乍一听合情合理,证据充分,也非常契合今天舆论场中“内事不决赖资本”的话语习惯。但是,这真的经得起推敲吗?
ChatGPT爆火,确实很让人羡慕。理解大家都很急,所以咱们先别急。如果在这种粗暴的“反思”之下,最终得出结论是不考虑商业回报,不计较个体得失,中国AI就会好起来。那或许才是真正走上了南辕北辙之路。
因为这种占领道德制高点的逻辑,在出发点上就站不住脚,并且会遮蔽中国AI发展至今最闪亮的部分。
OpenAI,乃至美国AI,真那么不计回报吗?
最近我们都在听闻这样一种叙事:ChatGPT的诞生,是因为OpenAI这家公司敢于挑战伟大研究,不计回报,最终成功。
但这个叙事线索可能从根本上就是有问题的。这个故事里,OpenAI是一群怀揣梦想的年轻人,为了改变世界聚集到一起。这里有个混淆因果的错误,不是OpenAI选择了伟大,而是投资人在创立、发起OpenAI这家科研实体的时候,定位就是只做具有巨大变革意义的研究。
2015年,马斯克和他的朋友们发起OpenAI时,思路就是汇集全球最顶尖的AI人才,在非盈利的前提下,研发最具前沿性的AI技术。这个模式对标的更多是类似贝尔实验室这样能够产生巨大社会价值的半学术、半企业科研实体,直接竞争者则是这之前刚被谷歌收购的DeepMind。
所以,不是OpenAI选择了底层技术研究,而是它本来就为AI底层技术而生。另一个需要注意的点是OpenAI这样的公司,本身就是特殊机缘下,融合了全球顶级富豪、顶级学者、海量舆论关注而诞生的明星企业。将这样企业的技术能力与具体某一家中国企业、投资机构进行对比,本身就有夸大后者责任的嫌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