氢能增长逻辑正得到验证 投资带动本地绿氢产业链发展 2023制氢技术现状及展望

氢能的增长逻辑正得到验证。虽然国内处于下游的氢燃料电池车,暂时在专用车、重卡、客车等有限场景下蹒跚而行,但以甲醇、液氨等为主的下游产品已经按捺不住,并推动上游绿氢制备产业迅速升温。

全球绿氢市场规模预测分析 2023制氢技术现状及展望

氢能在能源系统中占比还非常低。但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实现碳中和的背景下,氢能正在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特别是从制备到使用全生命周期零碳排放的绿氢,在助力全球减碳目标实现的道路上前景不可限量。

目前,全球约98%的氢能是通过碳密集型方法,即使用天然气或煤为原料生产的(即所谓的“灰色”氢能,简称灰氢),全球其余2%的氢能则通过电解方式(一种将水分解成氢气和氧气的化学反应)生产。

如果所用的电量全部来自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或风能,则作为最终产物的氢能可称为清洁氢能或“绿色”氢能,简称绿氢。

如果在灰氢的基础上使用CCUS 技术进行脱碳,就是“蓝氢”,但大幅度增加了制氢成本,因此蓝氢占比也非常低。在长期确定性的“双碳”目标指引下,氢能发展正在不断增速。

特别是近两年,各地风光储氢一体化新能源投资项目异常火热,新能源投资商纷纷积极布局并参与绿氢投资。这主要基于以下一些原因。

首先,随着发电效率提升及大型装备价格的不断下降,新能源平准化度电成本(LCOE)逐渐下降,绿氢产品的制备成本也不断下降,让绿氢及下游产品等在某些场景的应用有了商业投资的价值。

其次,由于资源时空分布等因素,我国东北、西北等风电光伏资源优越的地区,距离电力负荷中心东部沿海地区较为遥远,需要长距离送电。虽然我国特高压建设领先全球,但依旧滞后于新能源电站建设的速度。

因此,这些区域面临有新能源发电资源,却无法外送的尴尬。电解制氢由于其耗电量大,成为就地消纳的能源转化方式,而氢能就成为新的能源载体,向下游行业延伸。

各新能源投资商,为了获取更多新能源投资指标,就必须进行风光储氢等一体化投资。

此外,作为朝阳产业,绿氢产业链引起了各地政府的关注,纷纷将绿氢发展纳入当地碳达峰碳中和规划方案,并通过绿氢下游产品投资带动本地绿氢产业链的发展。

无论是在全球范围内还是在我国,绿氢在氢能版图中的占比均较低,这主要是由于绿氢的生产成本较高。按照目前国内市场电价来电解制氢,成本远高于各种灰氢。

(责任编辑:AK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