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生物育种产业链发展模式与市场规模2023

生物育种的定义是培育优良生物的生物学技术。 生物育种是利用遗传学、细胞生物学、现代生物工程技术等方法原理培育生物新品种的过程。种子是农业的“芯片”。生物育种,作为育种的重要手段,用到的一个先进技术,叫做“基因编辑”,它已经成为种业创新的新风口。

10月31日以来,生物育种板块连续拉升,万得生物育种指数4日内累计涨幅近6%。成分股中,10月31日,隆平高科、荃银高科上涨7%,大北农、登海种业上涨近6%。

中国生物育种发展模式与市场规模分析

近年来,利用基因沉默技术培育的直接食用转基因产品产业化加速,防褐变和抗晚疫病转基因马铃薯、防褐变转基因苹果、番茄红素转基因菠萝以及快速生长转基因三文鱼相继在美国批准上市,农业转基因产业化应用从最初非食用的棉花和饲料用作物,拓展到直接食用的粮食作物、水果和养殖动物。

我国种质资源受国外“卡脖子”已久。这种生物育种、基因编辑技术的出现,为中国种业翻身仗提供了一条新的制胜关键道。为了在多基因叠加系统这条弯道上抢跑,艾迪晶生物团队从十多年前就开始布局,并在湖北鄂州、海南三亚、云南西双版纳建起标准化种苗种植基地。

今年1月,国家公布《农业用基因编辑植物安全评价指南》,基因编辑技术正式从研究阶段迈向应用领域。几个月的时间,基因编辑育种就迅速成为国内资本追逐的热门赛道。

根据中研产业研究院《2022-2027年中国生物育种行业市场深度调研及投资策略预测报告》显示:

生物育种产业链上游为育种研发机构,中游为种子繁育(生产)、加工、包装机构,下游为推广和销售机构。大型育种公司凭借雄厚的科研和资金实力,以市场为导向,形成的集科研、生产、推广、销售于一体的模式,即“育繁推”一体化模式,这是育种产业链发展的趋势。

受益于生物育种技术的发展全球种子市场迅速增长。据统计,全球种子市场规模从2005年的197.52亿美元增长到2020年的近600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接近9%,主要成长空间来源于蔬菜种子的快速增长。其中,美国长期占据全球第一大种子市场的位置,占比达到35%以上。自2016年开始,中国成为全球第二大种子市场,占比约23%。当前,全球种业市场呈现由中、美构成的双寡头局面。

国内种子企业来看,先正达和隆平高科均排名全球前十,成为中国跻身全球一线的种子企业。二线企业中国较多,收入规模差距较小,北大荒垦丰、江苏大华、荃银高科、中种集团及登海种业入围二线。根据农业部数据显示,我国2010年的种业企业数量为8700家,2016年缩减至4316家。不过,种企的数量从2017年开始反弹,截至2020年底,我国持证种企数量在6000家左右。在农作物种类上看,国内经营玉米的种企数量占比最大,占比约28%;其次是小麦,种企数量占比约21%。经营水稻的种企包括杂交和常规水稻,合计占比约18%。

(责任编辑:AK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