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这样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

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9月21日讯 长江日报记者从“2022/2023中国城市规划年会”新闻发布会获悉,武汉正加快转变超大城市发展方式,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

武汉这样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

新闻发布会现场。记者杨涛 摄

武汉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朱功伟介绍,一是打造宜居城市。武汉是大江大河大湖的城市,注重“显山露水”,促进城市与自然融合共生,着力打造“两江四岸”核心区,营造世界级滨水景观;打造“湿地花城”,武汉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4.84平方米,累计建设绿道总里程超过2217公里;实施降温行动计划,创造更加宜人的城市气候环境。

武汉有序推进城市更新,补足文化和公共服务设施短板,按照“成片推进 单元更新”模式,推进三阳设计之都等32片重点更新单元优化升级,完成了中山大道、吉庆街、昙华林、黎黄陂路等历史风貌街区改造与整治工作,按照15分钟社区生活圈提升公共服务设施数量和质量,目前武汉市人均体育场地面积已达到1.96平方米/人,每千名老年人养老床位数超过50张。

二是打造韧性城市。提升城市公共卫生安全韧性,着力加快打造健康城市,在全国率先制定了各级各类医疗卫生设施配置布局标准,相继建成“平战结合”医院5座,医疗实力位居全国前列。提升城市水安全韧性,深入实施流域综合治理,明确13个流域治理单元,全面落实“河湖长制”,开展以防洪水、排涝水、治污水、保供水为重点的“四水共治”,建成海绵城市295.8平方公里。提升城市能源安全韧性,启动建设世界一流城市电网新一轮“三年攻坚”计划,加快储能装置设备等基础设施建设。

三是打造智慧城市。加快推进数字城市、智慧城市建设,被科技部列为国家“863智慧城市主题项目”试点城市;搭建云计算、边缘计算等多元普惠计算设施,打造智慧城市信息管理中枢,构建“城市大脑”,建成国内一流的数据驱动型智慧城市;持续开展城市体检,智慧问诊城市病,不断优化城市治理对策良方,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信守“老百姓说好才是真的好”,运用共同缔造的理念和方法,积极推进完整社区建设,提升社会智慧治理水平。推出社区责任规划师,深入到社区和乡村中去。规划师作为政府与居民的“中间人”,将专业的规划理念“翻译”成群众听得懂的语言,将规划设计、建设实施和社会治理无缝对接,发挥人民群众集体智慧力量。(长江日报记者涂为 通讯员陈思 邹悦)

【编辑:邓腊秀】

(责任编辑:AK007)